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正文
【新春第一课|第三讲】:中国经济内需靠什么拉动?——主讲人:刘世锦-全球实时
来源:钛媒体作者:洞察网2023-01-24 08:08:27

2023新年伊始,农历新年初一到初八,钛媒体&钛空时间首档财经开年大课来袭,8天8堂经济学家课程,独家邀请20+经济学者、行业领袖、企业大咖,带来最新最前沿的深度分享,以及最精辟最理智的未来预测科学预判潜在风险,捕捉未来机遇锚点,帮助大家在新的一年自信起锚,乘风破浪!【点击查看全部课程内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期课程主讲人: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以下为课程实录:

我想就长期发展目标下的需求结构变动,与增长新动能,和大家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2021 年,我国的人均 GDP 其实已经达到了 12500 美元,已经非常接近当时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但是还是差一点,但是大家注意,这个标准是动态调整的,每年大概增长 4% 左右。 今年我国的实际增速是有所放缓的,汇率下调,我们与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的距离,是有可能要拉大的。但是从现在开始到 2035 年,我们要达到人均 3- 4 万美元的水平,也就意味着这期间,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需要翻 1. 5 番到 2 番。这个是一个量上的增长。

但是我想特别强调的。与此同时,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我们和 OECD 国家,和中国相同的发展水平。我们是用购买力评价来进行衡量。我们作一个比较,我们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讲起来的内容比较多,我只讲讲结论。我们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居民消费、居住出行、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等等。我们的比例是偏低的。卫生、社保、福利、教育等比例,居民的支出是偏高的。相应的在政府消费中间,卫生、社保、福利比例有明显的偏低。 说到投资,大家注意一下。大家看图里边这红色的杠这是中国,其他几个颜色。这是 OECD 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超出一倍以上,房地产我们至少超出 1/ 3。与此同时,我们社会福利服务的投资比例是偏低的。我讲这么多的意思是什么?中国实际上和 OECD 国家比较起来,我们需求结构出现着一些偏离或者不平衡。我们现在拐回来看一看中国的需求结构,最近一些年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有这么三点特别需要关注。

第一,我们的消费增长更多的是由发展型消费在拉动。增加消费的基础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最近带来讨论比较多。部分人群,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低,重点是要解决增收的问题。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包括脱贫后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讲,消费增长越来越多的与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相关。

疫情消费并没有改变这样一个趋势。我稍微说一下什么叫发展型消费,主要就是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等这一类的支出。和它相对应的,我们过去的生存型消费。主要就是衣食住行这么一些支出。所以现在发展型消费比重正在迅速地上升。

从近年的居民消费增量中增长快的项目来看,它就包括教育、医疗、保险、金融、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而政府消费中增长比较快的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等等。 发展型消费。它到底有什么特点?有这么三点:

第一、它是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直接相关的,往往直接采取公共消费的方式,或者是由公共消费提供支撑。这个和生存型消费,主要由个人来做出决策是不同的。

第二、它是服务于人力资本的提升。以比如我们医疗是要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社保实际上是一方面给你提供一个安全性,另外一方面实际上是提升你的流动性。总的来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大概这么一些内容。

第三、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近 3 亿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严重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和提升人力资本。

2007 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像公共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保险服务、交通通讯、银行和中介服务、居住等等,这些都是上升的。

从政府消费结构来讲,我讲一个最新的数据, 2020 年 10 月份大家来看一下政府消费的结构,前几项就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等等,反映了这两个特点,这是从消费来讲。

从投资来讲,投资中的三驾马车格局已变。什么叫三驾马车,过去我们讲投资,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但是近期服务业投资比重已经超过房地产投资,已经上升到第三位,所以房地产投资下降是符合规律的,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就不展开说了。总的来讲,需求峰值已经过去了。当然最近一段时间的问题是下得过快,现在需要纠偏,让它回到一个合适的增长位置上,但是已经不可能像过去两位数的这种增长了。

基建投资它是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它呈现出很明显的就是,政府稳增长工具的特性。我刚才特别强调的,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去除基建后的服务业投资,近些年它是稳中趋升,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表现出很强的稳定增长的韧性。采矿业投资比重下降,这个是很好理解,但是农业的投资比重上升引人注目。很多人认为农业已经老了,但是农业投资还在上升,实际上农业什么时候都是朝阳产业。

这个大家来看一下,这是制造业,这是基建,它是有波动的,像房地产总体上是下行的开始。服务业投资大家看一直在往上走,采矿业是下行的,农业也是上行的。服务业投资,刚才讲的不含基建的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从 2022 年 4 月份以后,它已经上升到第四位了。你看这是第一位是制造业投资,第二是基建投资。以前的房地产投资,它一直在第三位,甚至在第二位,但是现在它已经变成第四位了,服务业投资已经走到它前边去了,所以现在它已经是老四不是老三了。我们过去讲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内容已经变了。

从投资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像基建投资,中间增长最快的并不是传统的铁公机这些东西,而是信息传输、环境、公共卫生、水的生产和供应。而制造业投资中间增长比较快的就是计算机、通讯,和其它电子设备、电器、机械、医疗医药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等。而服务业投资中间,增长比较快的有社会保障和福利、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娱乐、银行和其它金融商务服务等等。

最后看一下出口,其实也呈现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比重上升的态势,增长比较快的也是这些机械、电器等等。传统的纺织、家具等等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最近几年我们进入发达国家高端市场的能力增强,比如像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等。

我讲了这么多,实际上是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是我们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呢特别强调,是要扩大需求。扩大需求特别扩大内需,一定要从这样的新的实际出发的。我想讲这么几点。

第一、发展型消费促进消费者的体力和智力发展,促进劳动者的流动和机会均等,提升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消费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比物质资本更有价值的投资。

第二、扩大消费,是要提高低收入阶层,但是重点是要转向增加发展型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务之急,不能再拖下去了。

第三、我们搞投资要有老的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要转向新的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和服务业投资。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在新三驾马车的投资重心,你要转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另外,政府投资的着力点要从物质资本投资转向人力资本。这个方面我想我们一定要改变一种过去的流行的观念,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太虚,不一定能够见到成效,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方面能有必要的财政的支出,你可以拉动各类发展型需求,可以减少预防型储蓄,增加当期消费,拉动保障性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长期来讲,人力资本提升将增强我们经济发展的活力、质量和创造性。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要更加重视人均指标。这些年我们一般讲总量指标讲得多,这个局限性在什么地方,就是容易造成对人均水平的误判。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际获得感,都是以每个个体为基础的。所以咱们经常听到一些抱怨,说是我们被平均了。所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要把人均指标、结构性指标放到优先位置。这个是我们对人的发展状况评估要精准到位。

另外,国内国际可比都有这方面的现实要求,讲到这里,我想我再讲一点国际经验。两个方面的国际经验,由中等收入阶段上升到高收入阶段,也就是中国目前所在的 1 万美元左右,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不稳定阶段。

二战以后有上百个国家进入工业化进程,但是真正由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的大型经济体,只有日本和韩国。更多的国家是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是有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近年的俄罗斯。俄罗斯大概 10 年前人均收入是超过 1 万美元的,最近几年又掉下来,是由于汇率的变化。这是成功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一个状况。这是这些不成功的在 1 万美元上下来回徘徊那些国家的一个情况。

第二个国际经验,我想要关注人口负增长,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从明年开始,有一种说法也许是今年,如果统计出数据出来以后,也可能中国就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从 10 年前开始,我国 15-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已经减少,随着人口负增长的出现,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幅度将进一步的加大。这样我们会看到,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冲击供给侧,而人口总量减少是直接冲击需求侧。

另外,从国际上来看,像日本、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人口负增长出现以后,一个是它的潜在增长率是明显下降了。另外一个有时候更麻烦的是,实际增长率还达不到潜在增长率水平。

所以上述两方面的国际经验,我觉得我们现在刚到 1 万美元的时候,中国经济现在实际上出现波动,这个是非常值得我们引起关注和警惕。我们能不能尽快地跨越高收入门槛,依然面临挑战。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回到一个正常的轨道和合理水平,实际增速达到潜在增速。

当然,随着优化防疫政策 20 条和新 10 条,实际上现在防疫政策应该是已经有一个根本性的调整了,基本上是放开了,房地产金融 16 条,推动平台经济政策,这些也都出来了。特别是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很多积极的信息,稳增长的有利条件正在增加。

所以我们建议明年政府增长目标应该至少不能低于5%,也可以再适当的高一点。 另外,由于今年基数低,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部摆脱疫情的冲击,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能够加大力度,稳增长稳预期见到成效。所以明年的增长速度还可以更高一点,力争今 明两年能达到 5% 左右,和增长目标相适应。我们应该根据新的需求特点,发掘一些新的增长动能。我提五个方面的增长动能。

第一、发展性需求,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带动发展型消费和相关生存型消费,包括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要城乡要素要双向流动。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这个方面我想很重要一点的就是,农民要进城,同时城里人也可以下乡,这样可以带动城乡结合部住房和基建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第三、要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人口要素和产业的聚集效应,持续推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前沿科技原创突破,产业组织的优胜劣汰,形成日益扩大的,基于产业素质、创新能力、要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发展机会。

第四、要重视出口升级。要提升出口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控制力,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持续增强技术质量的竞争力,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同时在汇率合理升值的背景下,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

第五、数字化绿色化赋能。咱们这次论坛我看重点是数字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它们实际上是天然是一体的,相互融合,应该以增量优先、逐步替代存量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地改造,拓展由大量应用场景驱动的增长空间。

最后,我想和这些相关的,我们下一步怎么能够提升大家的信心、增强预期。关键还是要推出一些实质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

比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打破事实上存在的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潜规则。最后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使市场参与者有现实的获得感和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新春第一课|第三讲中国经济内需靠什么拉动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