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云南西双版纳大力深入推动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云南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6-23 11:15:48

南国雨林,满眼翠绿,生机无限。

“绿”是西双版纳构筑山水田园画卷的生命底色,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同步奔小康的希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立足州情、科学谋划,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植根于祖国南疆的这片热土,精心耕耘、蓄势而发。通过持续不断的绿色减贫,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截至2020年,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6.29%降至0,实现了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乡全部退出、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5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走进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整齐有序,干净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

2015年前,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还是西双版纳最为贫困的村寨。

西双版纳抓住曼班三队作为全省“直过”民族脱贫试点的契机,使用超常规的“牛刀战术”,强力推进解决曼班三队长期存在的经济极度贫困、脱贫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

人口素质贫困被看作是贫困、落后的决定性因素。驻村干部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入手,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带领村民开展家庭卫生检查和村寨卫生整治,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发展产业、改善环境,并坚持每月为村民理1次发。在带领群众巩固提升水稻、玉米、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豌豆、西番莲等新兴产业。

通过扶贫、扶智、扶志,村民一步步摆脱了贫困,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26元,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如今的曼班三队,正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小康目标前进。

5年来,西双版纳累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业11.6万亩,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7452户、69834人,产业覆盖率达100%,实现了短期脱贫有保障、长远致富有希望。累计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7万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63.4%,外出务工比例达33.4%。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2.5万人,实现每户最少有1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7105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5.3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2019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1元,比2014年的3302元增加了7719元,脱贫人口中人均纯收入5000元(含)以上的比例,由2014年的17.7%上升到2019年的99.3%。1700辆汽车、2万辆摩托车、5.5万台家用电器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西双版纳全州上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森林覆盖率高达94%的景洪市基诺山乡,一到周日就车水马龙。各村寨村民集中摆摊销售从森林中采来的野菜和菌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买、品尝。“我去年单是大红菌就卖了13000多元。”茄玛村委会迁玛村民小组村民罗京军告诉记者。

过去全乡最贫困的小普希村,通过建设生态茶园,茶叶价格连年翻番。2020年,这个过去全村15户人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寨,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7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者扫成一家4口人,年收入超过30万元,成为率先脱贫致富的家庭。

向生态要发展、要效益,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发展生态高效产业。走“坝区粮胶蔗菜渔”“山区茶果咖啡畜”发展之路,橡胶、茶叶、蔗糖、石斛、辣木、印奇果、澳洲坚果、小耳朵猪、茶花鸡等特色产业迅速壮大,林药、林菌、林花、林果、林菜等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州特色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660多万亩,产值69亿元。

5年来,西双版纳大力实施生态脱贫,890户贫困户、3000多名贫困人口受益,20万亩森林得到更加有效的管护。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20户以上的贫困村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全部安装路灯,村内及周边新植树110万株。脱贫攻坚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并进,贫困村改造建设公厕81座,改造建设户厕1万多座,建设垃圾池90个。推进扶贫产业发展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28万亩、生态茶园50万亩、珍贵用材林8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80.8%增加到81%,主要河流断面全面达标。2017年,西双版纳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昔日因脏乱差突出,被人们称为“牛粪村”的布朗族村寨——勐海县勐混镇勐岗村民小组,通过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投劳相结合的模式,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城乡环境提升行动。短短两年,进村水泥路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村民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如同花园一般的景色,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开发,如今已变成了花园式的体验农庄。

徜徉在西双版纳的青山绿水间,看到的是一幅幅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的生动画卷。

群众尽享生态保护的红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双版纳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是西双版纳永续发展的灵魂。

西双版纳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中。

走进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农户小院、村寨舞台,织锦、章哈、快板、制陶、贝叶经制作等傣家风情,让人仿佛置身傣族文化大观园。这里每天游人如织,靠着乡村生态文化体验旅游,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最大亮点。西双版纳傣家人“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态文化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生态文化的打造,曼掌村120户村民均有了自己的经营项目,户均月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农庄。

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把推进生态文明的各项举措自然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夏日雨后的野象谷景区内,游客人山人海。这个可以让人安全地观赏野生亚洲象的生态旅游景区,成为西双版纳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村,搬迁到野象谷景区附近后,村民依托在景区打工和经营农家乐等项目,变成了全市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示范村和人与亚洲象和谐相处第一村。

通过野象谷、勐远仙境和望天树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文化散发出独特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西双版纳的金字招牌。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西双版纳3年分别完成接待国内外游客3326.46万人次、4043.41万人次和4853.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07.75亿元、671.14亿元和827.95亿元。

通过生态文化的打造,让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活力、开辟了新境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力点。在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西双版纳闯出了一条生态功能区低碳环保、永续发展的新路子。(记者 戴振华)

[责任编辑:linlin]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