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重庆江津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天地
来源:重庆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9-14 09:53:07

打卡博物馆,聆听古老文明的故事;走进图书馆,徜徉在书香的海洋;来到文化馆,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在暑期,江津区大量居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丰富了文化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

以西部第一成绩获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江津,近年来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成设施网络完善、体制机制顺畅、服务总量充足、供给形式多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这里,文化艺术不仅是装点,更是一种态度,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情绪和记忆。

品质发展

文化地标成热门打卡地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江津区扎实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江津区文化旅游委负责人介绍。

文化就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激活城市“生命感”的切口。但一些地方在狠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关键是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提升品质,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供给侧精准发力,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该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江津区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爱情文化、诗联文化、古镇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和抗战文化六大特色文化名片,先后新建或升级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与档案馆、群众信访中心共同构建起五馆三中心。

其中,去年建成开馆的江津博物馆以不同形式的“船”为载体,展现出江津“万里长江一要津”的悠久历史,基本陈列以“大江要津,文华之地”为主题,通过远古记忆、汉唐古城、长江要津、变革新生4个单元,生动展示了江津自石器时代到1949年11月28日解放期间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反映了江津地域文化特色。今年上半年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

江津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文化旅游部公共文化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开设广场舞、中国舞、素描、扬琴等基础免费服务项目33项,创新开设芭蕾舞、沉浸式戏剧表演、日常妆容等特色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达8000余人次;常年开展送广场舞培训到村社,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非遗展览。今年上半年接待观众8万余人次。

江津区图书馆是重庆市第三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分馆,1990年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名写馆名。馆藏图书37万余册,常年开展讲座、培训、展览、阅读推广等活动,目前已实现辖区内30个镇街分馆“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今年上半年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

江津科技馆以“科技江津·启智创新”为主题,10个展区涉及物理、地理、生物、机械、国防、通讯、智能、电子、教育、环保、灾害等,提倡延伸式展教,让展厅讲故事,并经常举办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今年上半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

开放发展

让“艺术即生活”成为日常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开放发展是内生动力。

“开放发展,核心要义是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江津区文化旅游委负责人表示。

目前,江津已建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齐备;30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符合国家等级标准;29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集党建、宣传文化、科普、普法等为一体,设置率达100%;281个文化中心户(大院)充分利用公共闲置资源,引入社会力量,解决了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体系,江津区还以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网络服务,形成区文化馆“1+N+3”模式,拥有文化分馆33个;形成以“区图书馆为总馆+5个社会分馆+30个镇街分馆+306个基层服务点+1辆流动图书车”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全域图书馆的网络架构。

结合基层群众需求,江津每年举办流动服务、文艺演出、展览展示、阅读推广、培训讲座、非遗传承等文旅活动超过1万场次,打造出“千米长宴”“爱情天梯”“东方爱情节”“龙舟歌会”“闹元宵”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47项,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处处有特色”格局,让“艺术即生活”成为居民的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江津还举办了“四面山水·人文江津”江津文旅四川推介会,“5·19”中国旅游日暨泸州、宜宾、江津“三地惠游”启动仪式;与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郫都区等地达成合作共识,以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目的地”“川渝黔滇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共同推动文旅区域性联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融合发展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天地

融合发展,是共享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现,为公共文化服务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提供了新契机,开辟了新空间。

“我们在把握各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江津区文化旅游委负责人表示。

首先,着力提升数字化建设能力,打造精准的公共服务。建成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江津非遗”“联圣钟云舫”等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全区36个图书分馆,图书借阅实行总分馆“一卡通”制;建成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江津分中心,提供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菜单式”服务,创新线上培训、线上音乐会、线上展览展示等形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参与文化活动。

其次,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细化思想引领及文化熏陶。建成以“鲁能美丽乡村”“石笋山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园”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场所;以“五心社区”“江公享堂”“陋室铭”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以“风马牛”“1880书吧”等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

其中,江津区白沙镇 “五心文化社区”设有爱心咖啡吧、仁心书屋、孝心活动室、宽心健身房、诚心会客厅等功能室,居民可以品茶、喝咖啡、聊天、听音乐、看书、写作,还可以参与下棋、打牌、健身、做手工等娱乐活动,深受居民喜爱,使文化社区真正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

最后,践行可持续原则,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江津把“诗联文化”融入城市景观,打造1.3公里“滨江诗联文化长廊”;将“爱情文化”融入文化旅游地标,打造1.7公里“滨江爱情文化长廊”。打造“一镇一品”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积极引导各镇街充分挖掘各自乡土民俗、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鲁能美丽乡村”“江小白农业互联网特色文化小镇”“锦鹤江城白沙文创街区”“冠强自驾游集散中心汽车主题酒店”等特色品牌,以及蔡家“吃新”节、先锋“椒乡之歌”文艺汇演等乡村旅游品牌活动,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天地。

“接下来,江津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加大文化强区建设,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该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linlin]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