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兹山鱼谱》观后感:经世致用,为己所学
来源:我好喜欢可爱的海蛞蝓作者:洞察网2022-03-23 08:27:13

《兹山鱼谱》以朝鲜著名学者丁若铨流配兹山(本名黑山)期间,在当地编纂鱼谱的往事为叙事主轴,讲述了丁若铨与当地人张昌大的友谊。在共同制作鱼谱的过程中,无名的黑山被知识化,变成了兹山。导演也借二人的对话与经历来阐述导演自身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在文化层面上来说黑山岛就是性理学文化下的一个“胚盘”,但对于岛上的人来说它还是“大地母亲”,是一个“他者”的镜像存在。拉康借用 “格式塔”的概念将此自我的构型功能称作“整形术”,“即婴儿通过镜中的意象以一种预期的方式把自己的不成熟、动作上不协调的、碎片的身体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协调的整体,由此形成一个有关自我的理想统一体的幻象。”张昌大的自我建立就是黑山的镜像投射,也是当时朝鲜统治下的镜像投射,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他构建起了对自我最初的要求与认识——精通四书五经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们。当村子里将已去世三年的人还算在征税范围中时,张昌大找人去理论,他将原因归结为“都是因为圣礼学被践踏的缘故”。他用《明心宝鉴》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还有在止于至善者知止而后.....”没学完的理论去控诉这一切不公平,换来的是几大板的惩罚。

影片借张昌大身上的性理学体现,说明了性理学本身在现世中的“异化”,东方哲学和张昌大互为镜像映照彼此,但同时二者又为现实的一个“幻影”,体现了以性理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在现世的一种“格格不入”。

正如奇萨所言,“主体同一个他者相遇,通过与之想像性的认同内化形成理想自我;之后与其他主体相遇时,又将这一理想自我投射到他者身上”。《大学》中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昌大查了字典,每个字都认识,但什么意思并不明白。思来想去昌大去请教了丁若铨,丁若铨随口就给解释到:“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两人对于学问的出发点都是为百姓安康和国家社稷出发,这时昌大从丁若铨身上看到了一个“幻影”,并且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两人遂拜为师徒。

导演通过一个西方地球仪的“闯入”使得西学在东学的土地上也成为了一面“镜子”,拉康曾说过:“镜子阶段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时刻,它有着范例的作用,显示了主体与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它是自我的本相”。这一点不仅在于师徒二人的认识,更是在西学进入下东学的一种对“他者”的审视与观照,而基于深厚的、向内的代表着东学的“黑山岛”并不没有完全的自主性,不会瞬间醒来全面认识到自己的“异化”而否定,因为基于文化的镜像是由无数的人与悠长的历史积淀构成。但在这里随着昌大的思考,作者站在今日回望历史描绘出来“此时”,东学开始发展出更多的现代性、开始了自我的重新建构。

张昌大不断学习,不仅精通了四书五经、善于作诗,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思维,这引起了他生父的注意,父亲决定将昌大写入家谱让他做官。不负众望的昌大顺利考取了进士,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两班”,由此开始更多的折射向他袭来,也就是性理学下的“真实”涌向了昌大的生活。

充实的主体与他者的变化之间产生难以弥补的差异就会导致主体的自我分裂,从而对他者产生否定性认同,破处“异化”。“若想抓到泥鳅,自身也需要进到泥塘里面”,但身陷泥潭的昌大没有成为泥鳅,他又再次成为了一个“异者”,导演将这一点设置成了“留下或者离开”的个人选择。昌大本身也为一面镜子,照射着朱子学下统治阶级的正常化“异化”。也在此刻,影片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峙。昌大也最终做出了选择回到海岛。而回来时,丁若铨已经去世,留在桌子上了一本已完成的《兹山鱼谱》,此刻的黑山便是兹山,师徒二人殊途同归,共同选择了“兹山”、选择了理想。影片在这对互为镜鉴的师徒身上,抛出千百年来缠绕于人类社会那些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究竟什么是知识,谁有权力定义知识?人类求知又究竟为了什么?究竟是知识更大,还是权力更大?

《兹山鱼谱》用平和且略带幽默地叙述讲述了一个穿越历史的人生哲思,在水墨美学的画面中交织着律诗和绝句构成了绝美的东方意境。影片没有回避传统秩序下的无奈与哀愁而是提供了给了观者们一个开阔包容的心境,兼蓄着一切、学习着一切,这便是基于东方深远文化历史下,真正的入世之态。

《兹山鱼谱》以朝鲜著名学者丁若铨流配兹山(本名黑山)期间,在当地编纂鱼谱的往事为叙事主轴,讲述了丁若铨与当地人张昌大的友谊。在共同制作鱼谱的过程中,无名的黑山被知识化,变成了兹山。导演也借二人的对话与经历来阐述导演自身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东方哲学 理想自我 止于至善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