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荣获金马七项提名的电影《美国女孩》,拍出了中国家庭的隐痛
来源:星球猫影视作者:洞察网2022-04-15 21:48:25

现实题材向的国产电影常常备受大家诟病,因为受到尺度的限制或是创作惯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作品都更倾向于套路。但这其中也有例外,阮凤仪执导的《美国女孩》,讲述的看似是生活在美国的女孩回国后水土不服的故事,但实际上处处都在对标最普遍的中国家庭。

这部作品荣获金马七项提名,受到各大奖项的青睐,影片用最平实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个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对于喜欢强冲突剧情的观众来说,《美国女孩》很容易让人觉得乏味,但是理解了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核,或许会对《美国女孩》有不一样的看法。

《美国女孩》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不仅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观众,即便家庭中没有类似的大事件发生,也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真实的亲情关系。夫妻之间的相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都是足以让人感同身受的,这部作品真正拍出了中国家庭的隐痛。

揭露中国家庭的矛盾,关心也会出口伤人

影片中向我们呈现的四口之家或许在外人看来是和谐的,但往内里看,却是支离破碎的。

四口之家有长达五年的时间没有聚在一起过日子,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在美国生活,父亲一个人从中国台湾到大陆去挣钱,这样的家庭组合模式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放在1998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分离反倒更容易理解。

在影片中,美国女孩指向的是大女儿梁芳仪,她习惯了在美国的生活,也说着一口地地道道的英语,尤其是在她回国之后,也保留着在国外的种种习惯,对国内的一切都感到不适应。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梁芳仪无论是身处怎样的境地之下都感觉自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外人。

国内和国外的巨大落差让她本能的产生了抵触心理,在国外,她一直都是考试拿A的好学生,但在国内却连及格线都难以触及,以至于在一些家长眼中,梁芳仪是一个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而被打上坏孩子标签的差生。

使得她们不得不回国的原因是妈妈患上了乳癌,经济压力让她无法承担只能回到国内治疗,而当一家四口在一起重新生活时,问题自然而然的就显露出来。

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矛盾往往都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怨气,不会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一种完全与自己所要表述的情绪相悖的语气,把本该可以好好说的话变成了出口伤人。

这一点在影片中这对夫妻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两人时隔多年未见既保持着夫妻关系,将她们建立起存在,但也有些许的陌生。妻子将对丈夫的关心融在了一句你还好吗?而丈夫心中对妻子孩子多年不在身边,一个人孤独的生活有怨气,却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这种怨气变成了不好又怎么样?

多年未见,妻子回到家中看到丈夫住的房子又破又小,就连墙上的墙皮也在不断地脱落,在这种潮湿阴暗的空间里,丈夫住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可想而知这期间他承受着怎样的孤独和落寞。反观妻子和女儿,看似人人都羡慕她们在美国的生活,就连丈夫也认为美国哪里都好,但两个孩子心里也很清楚,美国的生活其实并不完美。

然而他们都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致使这种不被理解的怨气在这个家庭中漂浮。

由爱生恨,地域环境的变化只是外因

梁芳仪从美国回到中国之后感到各种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学校里,老师的棍棒教育,到了下课的时间却不能下课,都让梁芳仪很是不理解。但最让她无奈的还是自己的妈妈,得了癌症之后总是习惯性地将死挂在嘴边。

因此本该是爱妈妈的孩子,在种种的压力加持下,逐渐由爱生恨,梁芳仪才会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恨自己的妈妈。

影片中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往往会变成一种命令,而这恰恰是梁芳仪最不喜欢的方式,就像在校园生活中习惯了美国式的自由和松散,对于中国式教育体系的严谨和规矩感到不适,就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让梁芳仪深深的感到束缚。

当母亲的爱也变成了一种束缚和命令,梁芳仪不敢去表达自己的不喜欢,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反抗情绪,让两人之间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母亲对待癌症的态度是消极的颓丧,无论是在女儿或是丈夫看来,好心情都会瞬间被这种反面情绪淹没,只不过大人的承受能力相较于孩童要强的多,丈夫会选择沉默的消化,但女儿却只能用反叛来对抗。

梁芳仪想要回美国的原因,实际上并非是那里的生活条件有多么好,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时,梁芳仪同样很开心,但她更想回到在美国的那段时光,不会在学校里感觉自己像个异类,母亲也不会天天将死挂在嘴边。

她更怀念的是过去自由自在,毫无束缚的生活状态,在哪里并不重要,如果在国内也能够给予她相似的生活环境,梁芳仪也会很快适应。但是从家庭到学校,无论是身在何处,都让梁芳仪感受到了一种与过去生活状态截然相反的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她的情绪,继而又影响了她的方方面面。

站在梁芳仪的视角来看,大部分观众都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和所有行为,当一个习惯了不被束缚的孩子突然被各种规矩困住,想要挣脱是在所难免的。

梁芳仪就像是一个原本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孩子,逐渐被消磨掉了棱角,变得像所有的同龄孩子一般,剪着乖巧的娃娃头,会在接老师给的文件时伸出双手以示尊重,也会在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没有说下课时继续坐在教室里。

这种感受就像是除了梁芳仪自己之外,所有人都能够掌控她的生活。对于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来说,束缚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地域环境的转换是梁芳仪痛苦的外因,如果在家庭和学校中她也能够感受到一份自由,那么国内国外对她来说都是无差别的。

对家庭不同角色的期许,成为亲情关系中最大的症结

《美国女孩》看似将主视角放在了女儿梁芳仪的身上,但是真正能够触动内心的是影片中这对再平凡再普通不过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家庭中不同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期许,对待孩子,父母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听话,甚至在影片中的父母看来,小孩子不会有适应不适应环境这一说,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能够不顶撞自己,按照自己铺的路稳稳当当的往前走。

而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始终坚强,无论是面对怎样的情况,都可以撑起一个家,成为孩子最坚强的依靠。

也正是因为这种期许,被看做每一个角色应该达到的标准,这就让亲情关系中的矛盾越来越大。

患上癌症的母亲被要求应该像过去一样积极乐观,也要像过去一样坚强,连死这样的话都不能挂在嘴边,因为这会影响家里其他人的情绪。但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没有人理解她的难过和痛苦,也没有人去体谅一个患上癌症的人对死亡是有着本能的恐惧。

而看起来只会拼命挣钱的父亲,缺乏对妻子的关心,也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上,甚至还会忍不住动手。但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都是来源于父亲。在工作上,他已经足够辛苦,如果没有这些经济物质,妻子的病没钱治疗,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她们希望拥有的大房子,也不是空口说就能拥有的,依然依托于物质和金钱。

现实题材向的国产电影常常备受大家诟病,因为受到尺度的限制或是创作惯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作品都更倾向于套路。但这其中也有例外,阮凤仪执导的《美国女孩》,讲述的看似是生活在美国的女孩回国后水土不服的故事,但实际上处处都在对标最普遍的中国家庭。

这部作品荣获金马七项提名,受到各大奖项的青睐,影片用最平实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个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对于喜欢强冲突剧情的观众来说,《美国女孩》很容易让人觉得乏味,但是理解了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核,或许会对《美国女孩》有不一样的看法。

《美国女孩》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不仅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观众,即便家庭中没有类似的大事件发生,也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真实的亲情关系。夫妻之间的相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都是足以让人感同身受的,这部作品真正拍出了中国家庭的隐痛。

揭露中国家庭的矛盾,关心也会出口伤人

影片中向我们呈现的四口之家或许在外人看来是和谐的,但往内里看,却是支离破碎的。

但是由于对家人缺乏关心,使得父亲看起来十分冷漠,实际上多年来一个人生活,他已经习惯性地将所有的痛苦和担忧都一个人咽下。当小女儿被隔离时,他是火冒三丈的指责,但是当得知孩子没事可以回家了,作为父亲的他心里所有的担忧彻底放下,哭成了泪人。

在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艰难,父亲和母亲总是要做家里的顶梁柱,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大的压力,当被压的喘不过来气时,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然而一旦转换了视角,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一直对死亡恐惧的母亲想要得到的就是来自丈夫和女儿的安慰,就像小女儿担心自己感染了非典会去世一般,母亲告诉小女儿有自己在,这就是最让人心安的关怀,作为母亲的她同样需要。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矛盾,最需要的还是相互理解,只不过理解的概念太笼统,每个人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心情,往往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使得理解变得艰难。当逐渐放下对别人的期许,往往就能解开家庭矛盾的疙瘩。

《美国女孩》将一个一地鸡毛的家庭呈现在荧幕中,虽然直到结局时都没有让我们看到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庭该是什么样子,但是也强调了表达自己内心困惑,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出口伤人 感觉自己 对于喜欢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