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它不够好,却是近期最值得看的片子-环球今头条
来源:一碑电影作者:洞察网2022-12-05 13:51:24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前几天,东京残奥会正式闭幕。

更多人不知道,这已经是我们第五次蝉联残奥会奖牌榜首。


(资料图)

相比于奥运会,残奥会一直都十分冷清。

原因无他,竞技性,普及度和观赏性都不及奥运会。

当然,还有很多人不看,是因为不忍。

但这个闪耀着人类不屈灵魂光辉的赛场,不应该蜷缩在角落里备受冷落。

就像这部同样不受关注的片子一样。

《妈妈的神奇小子》

导演:尹志文

主演:吴君如 / 张继聪 / 梁仲恒

豆瓣:7.3 IMDb:暂无

这片确实挺不起眼的。

不起眼到,如果背后没有刘德华和古天乐的扶持,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它。

不起眼到,哪怕有吴君如主演,哪怕正好在残奥会期间,它的票房也照样萎靡到不行。

这种不起眼突然让我产生一种怀疑。

当真诚逐渐成为国产院线里的稀缺品时,它的出现,究竟是对萎靡市场的一种鞭挞,还是无可抗争地又一次成为市场的牺牲品?

01

一部少见的不畏剧透的电影。

讲述终身患有脑痉挛和弱听而「输在起跑线」的田径运动员苏桦伟,通过努力「赢在终点」并成为「苏神」的故事。

残疾运动员,真实事件改编,体育题材,公益电影。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看起来是那么繁重浑厚。

但它用轻巧的剪辑和摹写,硬是把厚重的题材讲得灵活漂亮。

比如,当妈妈鼓励苏桦伟去向心爱的女孩子表白时,苏桦伟会故意拿下助听器,欠欠地说:「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这样轻盈的写法,一下子把整部片子里的苦痛感给消解了。

1981年,苏桦伟出身在中国香港一个普通家庭。

幼年时,他便被医生宣判「以后站起来的可能性不大了。」

但他之后却一次次站在田径跑道上,拿了一块又一块金牌,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纪录。

没有人能体会这背后究竟有多苦。

因为弱听,身体又难保持平衡,手指使不上力,苏桦伟的起跑总比别人晚一点。

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在后半程奋力直追。

练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冲向终点,都写满他对天生缺陷的克服。

你看电影的英文名,「Zero To Hero」。

从无名之辈到英雄,从0到1。

这不仅代表苏桦伟站起来学会走路的过程。

也代表着站立在这背后母爱的支撑。

为了让年幼的苏桦伟学会走路,苏桦伟4岁那年,苏妈妈狠心把儿子放在工厂加工的传送带上。

你看,苏妈妈所承受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绝望和崩溃。

整部电影其实是一篇偏题的命题作文。

不是「妈妈的神奇小子」,而是「神奇小子的妈妈」。

聚集苏妈妈的篇幅,其实比聚集苏桦伟的更多。

当然电影中有那些细碎的小问题。

比如命题作文感重,配角工具痕迹明显,视听几无惊喜。

但难得的是,它很真挚,也很纯粹。

因为真挚,所以电影中不会是单一浅白的情感宣泄。

因为纯粹,所以整部电影代入多于技巧,没有刻意的矫情,没有板着脸的说教,干净利落,而且自带一股质朴的真实感。

这种真诚之下,我们才能看到它对本片原型苏桦伟的尊重,对田径运动的尊重,对残疾运动员群体的尊重,对一个不完美母亲的尊重。

以及发自内心的共情和理解。

02

没错,是共情,而非同情。

整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很平,按理来说,对于一部运动题材电影而言,这其实是一个缺点。

但在这部片子里,它不仅是优点,还成了电影中作者表达部分的情绪落点。

其一,正因为电影讲得行云流水,后期的情感掩埋和情绪叠进才能进行得自然流畅。

这是它的细腻。

整部片子就这么平视着苏桦伟,不仰望,也不俯视。

一个细节。

苏妈妈带着小苏桦伟买饮料时,店老板会满怀不忍地送给他喝。

但这一善意举动,却深深刺痛苏妈妈的心,她会瞬间炸毛:「你为什么请他喝,你怎么不请所有人都喝?」

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对待。

而当苏桦伟站在跑道上,他和所有人一样,是平等的。

不靠命途残酷的缺陷博同情,也不用哭天抢地的悲情撒狗血,电影只是将生活娓娓道来,一层一层拆解人物的情感。

其二,是在这极平的叙事里,穿插了几个冲突,这些冲突便像是平静的水面里突然扔进的深水炸弹一样,溅起一些你无法忽视的水花。

第一个冲突,是苏桦伟与母亲之间的。

苏桦伟想要抓紧时间训练,妈妈却给他安排了很多广告。

亲情,构成整个故事的核,而苏桦伟的身体缺陷,成为母子两人行为逻辑的归因。

而当那个「妈妈是为你好」的谜底被打开,你会发现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苏桦伟的未来更好生存。

生弟弟,是为了让弟弟以后可以照顾哥哥;帮他表白,是为了有人可以给他剪指甲;接广告,是为了让他退役之后有更好的生活。

你看,它试图,触到那亲情中的坚冰,以及现实的苦衷。

它更试图,让你看到那坚冰下的暖流,苦衷下的澎湃。

而母子之间的冲突,又引出更深层次的冲突,即陈旧不公的残奥会运动员体制与现在体育发展趋势及运动员安置的冲突。

它明确拋出了残奥运动员的生存困境以及与奥运运动员相比的待遇不对等问题。

由此,原本悬浮的体育亲情题材,便成为了一次十分难得的现实主义。

哪怕已经拿了好几次残奥金牌的苏桦伟,也曾因经济压力,差点放弃热爱的跑步事业。

现实中,如果没有刘德华的关注和帮助,他或许早已离开心爱的跑道。

而同样是运动员,同样参加奥运会,大家都拿了金牌,待遇却天差地别。

单单奖金这一项,就差了十几甚至二十倍。

而付出可能更多的残疾运动员,所承受的伤痛相应会更多。

他们需要平等,更需要被平视。

03

每次在网上搜索残奥会信息的时候,都会看到有人提出:

「残奥会不应该存在。」

但他们可能没有想过,在残奥会出现之前,是无数被视为「无用之人」的残疾人,在尝试,在呼吁,在奔走,在争取平等。

在这里,平等,是比金牌和荣耀更重要的东西。

残奥会是让能你看到最坚韧灵魂的地方。

在这个赛场上,有人失去双臂,游泳时用头触壁;有人用脚趾发乒乓球,用嘴打球;有人用脚射箭;盲人运动员也可以踢足球…

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超越身体极限的拼搏精神,更是人类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永不妥协。

他们在一次次地证明,即便有缺陷,他们也可以做任何事。

残奥精神的底色正是如此。

痛苦和荣耀。

有意义地活着,这是残奥会的意义所在。

片中有一句话。

「运动员,一刹那的辉煌不代表永恒。」

似乎除了冲向终点获得奖牌的那一刻绽放之外,其它的时间,他们都是黯淡的,或退役,或继续训练。

电影中,刹那的闪耀之后,苏桦伟因经济压力,选择去做快递员。

看起来,「神奇小子」不会一直都神奇下去。

「很快就没人记得苏桦伟了。」

当真如此吗?

哪怕已退役好几年,但苏桦伟依旧是苏炳添心目中的「苏神」。

瞧,「苏神」心目中的「苏神」。

就像残奥会本身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传承。

和无人问津的残奥会一样。

在我所常去的影院,这部电影的排片一天只有一场。

但我还是相信,电影不是只有娱乐一个属性。

有些电影像沙子,被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但有些却像藏在沙子里的碎钻,会被记得,被留下,随着岁月和风沙打磨,显现出它原本的闪耀,愈发光亮。

排版 南野文

图片 / 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一次又一次 十分难得 娓娓道来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