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题:校方“一头热”,合作难持久——采取切实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新华社记者郑生竹、谢樱、郑天虹、潘晔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记者在江苏、广东、湖南等地调研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校企合作,但校方“一头热”现象仍然存在;因为地方缺乏配套支持,一些激励政策未能真正落地,效果打了折扣。
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马拉松式谈判,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姜汉荣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去年与富士康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将要在6月12日揭牌了。
“工业机器人是新专业,学校没有相应师资、教材和实训设备。”姜汉荣说,“通过此次共建,教学师资是富士康的培训团队,教学内容与富士康等一线企业生产实际实现了对接。”
像这类校企合作项目,正在全国多地职校展开。“自2011年与博士汽车启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至今共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关键岗位、关键工序的技术骨干,10%以上已晋升为生产工程师和中层管理人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伍俊晖介绍,近年来,该校主动对接湖南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开办专业,通过与企业共招学徒、共建基地、共培师资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既熟悉现场制造工艺,又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技能人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徒班”学生宋紫雯,早已是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番禺金龙路门店店长。她告诉记者,入学以后,就与企业签订两年的工作协议,成为一名企业全职员工。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由两位师傅“带徒弟”式教学,一位师傅是企业的老师,一位师傅是学校的老师;企业师傅教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学校的老师教市场营销理论。
“普通教育可以关起门来在校园里完成,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办学,靠单一主体完成不了。”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刘克勇说。
据教育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00个职教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校方“一头热”现象仍然存在
并不是所有的职校校长都能像姜汉荣这样幸运。江苏、广东、湖南等地受访的职业院校负责人表示,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仍未破解。
“中小企业育人特别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实力不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钱吉奎说,在目前就业市场上,国有大型企业还处于买方市场,部分企业产业升级中重视“硬技术”,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外部效应未能得到很好的补偿。
“校企合作往往靠个人关系去维系。”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亚林认为,校企合作校方“一厢情愿”多、“两情相悦”少,学校往往以项目有补贴来说服企业给学校合作的机会,企业只有等到用人紧张时,才想起去职校谈合作,这样合作难以深入持久。
“前几年,各地大力推动‘厂中校’‘校中厂’,一时间非常热闹。各二级学院在校内外挂了很多标牌,但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几年下来,这些项目大多销声匿迹。”一位职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强调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但多是停留在文件中、纸面上,少有实质性推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人才培养是教育机构的事,在行动上力度不够。”伍俊晖表示,人才是流动的,也存在企业参与培养的毕业生不到企业工作的情况。
完善保障配套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土地、财税等方面明确了多项激励引导性政策。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地方政府或跟进缓慢,或出台的配套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宏观政策无法落地实施,不能调动学校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
今年5月1日施行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提出,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创办学校。对企业创办的学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依法创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系部),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和人才,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员聘任与经费核算。
“即使企业的安全保障措施做得再到位,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因为不熟悉工作环境,发生伤害的可能性比在职员工要高。”李亚林说,学校认为把学生交给企业了,出了事企业当然要负全部责任,而不愿与企业共担风险。
对此,《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当按照三方协议的约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除为学生统一购买的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保险以外,鼓励学校和合作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补充意外伤害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学生意外伤害救助基金。帮助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2019年至2021年,广东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规模以上骨干企业与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推进实体化运作。对于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培训成本,给予每生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逐步建立学生实习补助制度,对考核认定符合实习规范要求的企业,每生每月可获得200-400元补助。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