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系列活动在宁举行
来源:现代快报作者:洞察网2023-07-03 20:33:04

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的一员。转眼间,20个春夏秋冬走过,7月3日,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系列活动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南京举行,“钟山学堂”“江苏方志大讲堂”暨《明孝陵新志》首发式议程同步开展。

明孝陵填补了南京世界遗产空白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从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营建,至永乐十一年(1413)完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历时30多年,是明初最重要、规模最浩大的工程之一。


【资料图】

走进明孝陵,红墙围绕,神道石刻,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样恢弘的陵寝建筑,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与保护。

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汪东明介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明孝陵以其独有的建筑体制、极高的历史地位、永恒的文化价值、完整的空间序列、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周全的保护体系赢得全票赞成,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明孝陵申遗成功,实现了南京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也填补了中国‘四大古都’唯独南京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

二十载春夏秋冬,明孝陵是如何保持“颜值”的?汪东明表示,明孝陵申遗20年来,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科学严谨开展考古勘探、建筑保护、馆藏文物修复、文保及周边环境整治等保护修缮项目,先后实施明楼加顶保护、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保护、大金门修缮保护、享殿修缮、下马坊加固等文保工程。完成翁仲路环境整治工程,新建了明孝陵石柱子大门和紫霞湖大门,按照明代形制修复棂星门,实现了大金门至四方城之间的神道连接,明孝陵古朴秀丽的历史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彰显。

守护遗产,安全是重中之重。明孝陵博物馆馆长任青补充说道:“我们率先建成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并与国家总平台实时对接,全天候采集分析文物本体、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等37项监测指标;完成了明孝陵安防工程、四方城及享殿防雷工程等一批综合性安防项目,极大增强了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力度。”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明孝陵,近年来明孝陵博物馆每年举办主题展览10余个,开展30多个主题近百场次研学活动,不断发挥着历史遗迹教育功能,推进文旅融合。

历时两年,《明孝陵新志》正式发行

明孝陵历史悠久,无论从文化角度,抑或艺术层面,都有着丰厚内涵。如何了解明孝陵?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7月3日下午,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景区“钟山学堂”,举办《明孝陵新志》首发式暨“江苏方志大讲堂”活动。

1934年6月,王焕镳先生编纂了《明孝陵志》,从而使明孝陵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专志。近90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与明孝陵相关的各项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明孝陵新志》

为进一步梳理古都文脉,挖掘世界遗产明孝陵在文化、生态、旅游、社会等各方面的价值,全面反映明孝陵管理、保护、整治、修缮和研究成果,中山陵园管理局于2021年启动了《明孝陵新志》编纂工作,搜集明孝陵有关著作、论文、档案等资料。在编写过程中,通过研究文献、查阅档案、走访景区老职工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注重体例、史料、内容等方面创新,梳理历史原貌,凸显现代风貌,前后五易其稿,历时2年编纂完成的90万字《明孝陵新志》,并于今天正式出版发行。

△《明孝陵图录》

而另一本新书《明孝陵图录》,则以明孝陵陵域空间为主体脉络,通过明孝陵建筑及局部细节图片展示,凸显明孝陵建筑规模、建造技术及其建筑艺术特色,同时对明孝陵保护规划区域内的陪葬功臣墓、人文和自然景观、明孝陵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的图像资料也进行了全面和详实的展示。《明孝陵新志》《明孝陵图录》赠书仪式在东苑宾馆举行。

△ 龚良

此外,南京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同步举行。贺云翱、解扬、范金民、龚良四位专家作主旨报告,探讨明代历史与文博事业发展。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龚良认为,未来文化遗产、景区、旅游,将融合得更紧密。“‘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保护文化遗产其实保护的是特色(乡土)建筑和人们生活空间,如果一个城市随处可见保护良好的遗址古迹,来到这里人们也自然会被丰富的文化所感染。”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文 赵杰/摄 钱念秋/视频制作

(校对 张静超)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