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极分化
《姜子牙》口碑与影评两极分化严重,比《哪吒》的口碑好评一边倒其实更具有批评的意义。一部作品,从文本成为作品,加入接受美学批评的影响,由读者和作者共同支撑起一个文本的意义,这才使得文本变得更加丰富。
因此诸如电影的评分导向,类似《黑镜》中有关“评分”那集的隐喻,确实会对一个文本产生影响。有些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尤其是众口难调的电影产业领域,两极的评价是大部分的表现。但像《姜子牙》这样的在国漫上的拓荒者的身影被两极分化,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
在做大系列国漫的路上,《哪吒》一出场的惊艳,到《姜子牙》的被质疑,这条国漫的路尚不到几分之几。很多评分都在将这两部国漫对比,认为《姜子牙》的故事性不如《哪吒》,认为《姜子牙》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工具人,在为一个主题服务。在讲故事上对《姜子牙》提出了很多的批评。
2、消解叙事
这里的矛盾点就是后现代性对于叙事的消解潮流。之前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发言上强调自己是“讲故事的人”,在衡量一部小说是否高质量的标准,中国人因为受到说书话本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的影响,对故事,总是情有独钟。
所以后来的先锋派诸如马原、早期的余华的小说故意打破叙事的整体性,消解一个整体的故事,甚至不写故事,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与人物的对话抛出,“先锋”的刀锋试图砍断的就是中国人喜看故事的习惯。很经典一个例子是诸如同样是写以“鼠疫”为核心的小说,中国作家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与法国作家加缪《鼠疫》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重点讲述故事,后者重点进行哲学思辨。
因此,一个故事可能是消遣,但一个思考就需要费脑了。在语涉年关推出的《姜子牙》,在一个消遣的时刻试图让观众在一个放松神经的喜庆的日子里,在一个终于不用紧绷神经加班加点工作的日子里,抛给观众一个难题:
姜子牙面对这个难题——救一人,还是救苍生?
观众们本意是想看一个喜乐轻松的电影,但是这个宏大的问题罩住了所有人,这个问题简直太形而上了,太缥缈了,离普罗大众的世界太遥远了。这是一个近乎是英雄史观的问题,姜子牙面对这个难题,将心理学的“电车难题”的植入到一个神话中。
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视野和这个电影文本想要讲述的背道而驰,观众的期待大大受挫。因此会生出诸种质疑。
3、强大的他者—元始天尊
首先我对《姜子牙》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其勇敢的电影。它试图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问题。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普罗大众大概率一生也许都不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极其形而上的难题。
姜子牙要面对这个难题,因为他是拥有打神鞭的众神之长,是在这个电影里申公豹崇拜的偶像,是师尊元始天尊钦点的封神之人。这样一个英雄,因为在斩狐妖的一瞬间忽然感觉出一丝丝不对劲而放弃,被元始天尊贬斥反省。
所以,姜子牙在反省中流露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天尊说的是对的吗,是真实的吗?在与小九接触的一路上,这个质疑被姜子牙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直到小九的死去,姜子牙终于否定了这个他思索甚久的答案。天尊错了,他说的斩善是他以为的善,是他的真实,不是我的善,不是我的真实。
天尊以出发点是好的为由,欺骗了姜子牙。斩善这个噱头太厉害,它的诡辩使得一个见过那么多神仙诡诈的72岁的姜子牙都难以击穿。很显然,姜子牙在面对一个巨大的他者,拥有极其强大的实力以及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姜子牙来说,师尊说出的话凝结成他自我体内巨大的超我力量,在时刻规训着姜子牙的选择和行为是否正确?
但狐妖的话以及小九寻父的虚无及至无辜死亡,激发了姜子牙自我的惊觉,自我在向本我处倾倒,斩善的结局是他师尊想要的,并非我想要的。我要我的真实。
4、此在真实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因此,必然的一点是必须把某物视为真实的——而不是:某物是真实的”。
权威一定是对的吗?经典一定是对的吗?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吗?王安石有句诗叫“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说史书的记载从一开始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在代际相传的过程中就更加真假难辨了。所以后来的新历史主义将稗官野史也纳入真实的历史中进行研究。
姜子牙在影片最后斩断天梯,那时那刻,正如此时此刻。姜子牙要让那规训辐射人间的天梯不再管控人间,让神不再插手人间之事。斩断的那一刻,就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师尊,不要以你以为的真实,来度量人间的真实,不要以你语涉善意的美好蓝图,来牺牲人间千万的生命!
天梯断裂,师尊受罚。强大的他者元始天尊迫使姜子牙思索何为此在的真实?过去与未来与我此刻所见所闻的真实断裂,我目之所及的疮痍真真切切,因此,师尊你确实错了!
但“受罚”的结局语涉无奈。
对于姜子牙,更强大的他者(鸿钧老祖)管控住了强大的他者(元始天尊)。那相同的问题再次莅临:
会不会有一天,你鸿钧老祖也会同样让我斩善呢?!?!?!
其实,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逻辑,也与《扫黑决战》里曹志远最后质问宋一锐那句话类似。他者的背后是巨大的他者,巨大的他者背后是强大的他者,他者是否会无限循环下去?这就像牛顿晚年苦苦寻觅第一动力一般陷入某种模糊未解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所以《姜子牙》的结尾只能抵达这里。再往下,或许就是《圣经》中所言的虚空的虚空了。所以只能停滞在此在中,不再深究。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