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9部电影在前,新蝙蝠侠竟然杀出一条新路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3-19 06:09:41

作者 | 船长,未来事务管理局

《新蝙蝠侠》今天上映,提前看完全片,为大家奉上映前指南。

The Batman,是《新蝙蝠侠》的英文标题,抢眼的定冠词“the”,辅以极具冲击力的红色大号加粗字体,像庵野秀明《新·哥斯拉》般大声宣告:

老IP回归,这一版才是新的/真的。既是你们熟悉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阔别银幕多年,以个人独立电影的姿态归来,马特·里夫斯带来了不一样的蝙蝠侠。新版新在哪里?新在对蝙蝠侠的基本设定进行了新的思考,打开了新的格局,将差异性稳稳立住。

都说《新蝙蝠侠》“黑暗”,黑色电影,侦探内核,气质文艺,暗戏偏多,其实完全相反。

《新蝙蝠侠》并不黑暗,反而充满光明。

经典翻拍,价值就在于让每个时代注入每个时代的思考。《新蝙蝠侠》用黑暗反衬光明,做出了对时代的呼应:泥潭中你选择什么。

01 视听:不是「黑暗」,而是「异象」

每隔十几年,大银幕上就会出现一部《蝙蝠侠》,呈现和前作不一样的状态。

蒂姆·波顿版是视觉突破,第一次在“蝙蝠侠”电影里体现强烈个人风格,哥特风奠定了哥谭的基调,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蝙蝠侠电影。

诺兰版现实、深刻,也是一次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华丽升级,穿高定阿玛尼、开改装兰博基尼的韦恩少爷成为影史经典。

新版在视听语言上非常惊艳。高度符号化,大量暗戏,大量独白,0.5倍速,主题乐单曲循环,慢镜头扫过阴雨连绵的城市角落,以及第一人称的滑翔与窥探视角,成功营造了哥谭的「异象」。

#光影

90%都在下雨,90%的戏都在夜晚和室内,几乎没有自然光,本片呈现了有史以来最哥谭的哥谭。

本片摄影是《沙丘》《侠盗一号》摄影师格雷格·弗莱瑟,即便是他也会抱怨:世界上最难打光的两样东西,是达斯·维达的头盔和蝙蝠侠的头罩。

在弗莱瑟的加持下,暗戏多,就用玻璃、水面、镜子制造光影流转。谜语人锁定受害者,蝙蝠侠跟踪目标,警方追踪犯人,还有蝙蝠侠与猫女分道扬镳,多是通过反光。

大部分场景都沐浴在金色和猩红的光芒中,有些是眼中微光,有些是枪火、烈焰与落日,动作戏也有精妙的光影设计——蝙蝠侠手握照明棒带领幸存者穿过黑暗,蝙蝠侠在颠倒的火光中走向企鹅人,蝙蝠侠突破重重封锁的黑暗走廊,留下一帧一帧的剪影。

这一幕让眼睛倍感不适,却也交待了重要信息:在枪火照亮的瞬间里,看到蝙蝠侠仍在恪守“不杀人”的准则,推开枪口,一枪都没有对着人。

黑暗不是无意义的。无数大师用黑暗制造了经典:《教父》《七宗罪》......

世界上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能把红色用得惊艳:《阿基拉》《EVA》《星球大战》......创作者知道,红与黑在一起才会触目惊心。

《新蝙蝠侠》的光影戏法,是用黑暗交待信息——夜雨中,哥谭破碎,但还有微光。

#音乐

这是最“安静”的一部蝙蝠侠,听觉统一封闭。

马特·里夫斯擅长处理寂静。在《猩球崛起3》里,他呈现了影史上最安静的末日——人类变回猿人,语言蜕化,50%以上篇幅没有台词配乐,只有白茫茫大雪中猿声轻啼。

这次《新蝙蝠侠》简化配乐,标志性旋律有3首:

-赞美歌Ave Maria,常用于葬礼哀悼,谜语人的犯罪预警,在每次死亡时出现。

-涅槃乐队的Something in the way,布鲁斯·韦恩的写照,出现在三个关键时刻:在市长儿子身上看到自己时,骑摩托车时,在洪水中救助灾民时。-主旋律 The Batman,神似帝国进行曲,几乎没有变奏,单一旋律不断增强,编曲古典,收尾的钢琴独奏 Sonata in Darkness,有着《葬礼进行曲》的肃穆,《波莱罗舞曲》的螺旋上升,以及《月光奏鸣曲》的镜像意味。

这些旋律辅以大量日记独白,使整部电影在听觉上层层递进,极具封闭感和打击感,结尾去掉所有配器,只剩琴键在寂静中轻轻敲击,像一把锤子破开黑暗。

#服化道

80年间多次重启,蝙蝠侠的形象质感几经变换。

早期(30~80年代)是“特摄感”,当时漫画和荧屏上的蝙蝠侠,还保留着DC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时代的漫画质感。

诺兰时期(千禧年后)是“花花公子”,穿阿玛尼的playboy形象深入人心。

这一版是“隐士”,摒弃了之前的浮夸感、神话感和精英感。蝙蝠车不再是肌肉感坦克,只有棱角毕露的原始机械;蝙蝠战衣比较朴素,划痕、做旧到位,功能为主,没有一点多余设计;蝙蝠洞仿若汽修厂,没有诺兰版中让人联想起《太空漫游2001》的洁白高科技实验室,只有破旧写实。

罗伯特·帕丁森画着蒂姆·波顿(给企鹅人设计的)都没用过的全包眼线,自闭青年般塞着耳机写日记,三套衣服都是朴素黑Tee。

之前的韦恩少爷再颓废也有日常生活,这版韦恩少爷不但没闲钱,也没有生活,埋头苦干,从楼顶飞下只有狗啃泥落地,挣扎着站起来,一瘸一拐走进黑暗。

《新蝙蝠侠》杰出的视听语言,归功于减法做得漂亮。以暗衬亮,无中生有,镜头往一处聚焦,关闭多余感官。

都说这版蝙蝠侠“最文艺”,文艺指的是视听的压抑。而营造压抑,是为了服务主题——强化哥谭的异象,对光的渴求才浮出水面。

02主题:不黑暗,而是光明

《新蝙蝠侠》讲的不是黑暗,而是光明。

回归本源,蝙蝠侠是谁?

在超英谱系中,每个英雄都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欲朴素望。超人象征力量和正义,蜘蛛侠体现友爱和自信,同样,蝙蝠侠也代表了一些东西:黑暗中的光明,隐藏的火种。

蝙蝠侠的原型接近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自己,给别人带来光明。他因父母之死而受到心理创伤,从此戴上面罩,发誓打击犯罪,对罪恶和不公恨之入骨。

他没有超能力,靠智力、装备和技巧来战斗,个性阴暗,悲观多疑,难以信任他人。

尽管如此,蝙蝠侠还是对人类抱有大爱,这来自于童年父母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平等地救治每位病患,他的母亲则是反虐童的斗士。

蝙蝠侠的复仇誓言和他的正义理想并不矛盾。对外界来说,布鲁斯·韦恩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花花公子,游走在私刑边界的法外狂徒,播撒恐惧的蒙面复仇者,只有他最亲密的人才知道,那是恪守边界的复仇。

他心中充满不屈的火光,只制服歹徒,绝不杀人,必要时还会替罪恶背锅,只为了让人们相信:世间仍有正义可以追随。

最深入人心的《蝙蝠侠》,诺兰的“黑暗三部曲”,是一次对善恶的辩证思考。

小丑说,善是虚伪的,只要轻轻一推,人人皆可作恶。平民为了活命而互起杀心,检察官为了贯彻正义而杀人,你要保护的不是好人,还保护吗?蝙蝠侠选择将硬币翻到正面,替别人背负罪恶。

蝙蝠侠的面具摘与不摘,也一直被反复讨论。

戴上面具,可以守护,也带来恐惧和痛苦。恋人Rachel说,“当哥谭不再需要你,我们才能在一起,但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双重身份之下的“选择”是每个超级英雄的终极难题,诺兰让蝙蝠侠摘下面具,放下身份,做回布鲁斯·韦恩。管家阿福说,你出走之后,我每年都去佛罗伦萨度假,幻想着不经意一瞥,看见你和太太坐在一起,我们都明白,你熬过来了,过得快乐。

最后,这一幕真的实现。面具之下,布鲁斯·韦恩露出笑容。

《新蝙蝠侠》有一个关键信息:the truth unmasked。表面上是解谜线索,其实是对蝙蝠侠核心设定的追问:面具下面就一定是真实的、最好的吗?

这次,蝙蝠侠愿意做戴面具的人。

猫女问,你戴着面具,是因为底下有丑陋的伤疤吗,蝙蝠侠说,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伤疤可以摧毁我们,也可以带来力量。”即便在地铁站救下被暴徒围困的市民,对方心生恐惧,不觉得自己获救,央求“别伤害我”,他也不曾动摇。

整部片子从未质疑“是否摘面具”,因为也许面具才是真的你,这是对基本设定的全新思考,也是对诺兰版的呼应: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选择了什么。

蝙蝠侠看哥谭的视角也转变了。

以往,蝙蝠侠的形象总是具有“神性”,雕塑般独立于高处,俯视哥谭。

这次,他带领人们走出洪水,将小女孩送上担架,这种非战时状态下的救助,是对诺兰结局的创造性回应——没有了开飞机扔炸弹、高高在上的悲壮感,对哥谭人民不再俯视,而是与他们平等地站在一起。

他愿意从高空坠落,与人们一起穿过泥潭,不使用任何高科技装备,而以最原始的方式举起火种。

作为被改编最多的超英之一,《蝙蝠侠》已有珠玉在前,经典再难超越,这版还值得看吗?

我们的回答是:值得。

最强的光芒,闭眼才会有残影。哥谭黑暗,仍有人点火。《新蝙蝠侠》独特,光明,前所未有。它将永远在人们视网膜上留下鲜红而暴烈的印记。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侠盗一号 新蝙蝠侠 钢琴独奏 达斯维达 在寂静中 蒂姆波顿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