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冰菓》— 我们应去注视的无声呐喊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04-26 05:55:56

早年的京都动画,是一家以改编他家作品为主的动画制作公司,尤其是游戏公司Key社和角川出版社,占据了京都改编作品中的大部分。但就在约10年前左右,京都动画的策略进行了改变;虽说也不是不再改编他家作品(例如近些年的《吹响吧上低音号》与《小林家的龙女仆》),但很明显的从2012年~2013年开始,京都动画就将它的重心投放到改编自家文库,也就是KA Esuma文库的作品上了。

虽然透过回顾历史的方式,这样的改变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对于正处于10年前的今天的动画观众、尤其是京都动画的粉丝来说,这绝对是预想不到的事情。毕竟,就在10年前的今天,京都动画就如同往常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部质量极高的改编作品——《冰菓》

虽说《冰菓》的质量很高,其后续的风评也很不错,但对于当时阅历尚且不足的我来说,本作还是稍显枯燥了一点;至少我自己在10年前追番的时候,确实是不太能理解、也无法捕捉到本作的魅力所在的。

事实上,即便到了今日,当我们打开《冰菓》番剧底下的评论区,在尤其前几集的时候,类似于“看困了”的评论,其实也并不少见。换言之,本作的核心魅力,它的优秀,其实还是相对含蓄地、内敛地,隐藏在了它整体的文本之下;而这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如果不是有意去挖掘,确实就不太容易被发现,自然就说不上能够被它所触动了。

我自己也是在阅片量有所提升了之后,在前几年回顾这部作品时,才比较能够意识到本作的魅力;也是到了近期,为了撰写这篇专栏,在重新把本作给仔细地看过一次之后,才真正地被作品那强大且具有力量的表达,给深深地震撼。

所以我的这篇专栏,将会试着为大家分析并解答以下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本作的故事,会让部分观众感到无聊?为什么即便这样,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观众,依旧会被它征服?以及最为关键的,作品那让我震撼的核心表达,究竟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我将透过下列的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

1.平淡却令人惊喜的推理与事件2.更看重人的“日常”与“细腻”3.与天才之间,那令人绝望,却又并非遥不可及的距离4.我们应去注视的无声呐喊

希望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能够让你对这部作品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

注:本文对本作部分推理的谜底有一定程度的剧透,若是对此非常在意的观众还请自行留意与斟酌。

平淡却令人惊喜的推理与事件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本作的推理。简单地说,我们先来试着回答下面的这个问题:本作的推理,有趣吗?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我们一般观众,对于“推理”的看法开始说起。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当一部作品标榜着“推理”的这个标签时,我们往往会将它和“悬疑”,将它和“刑侦案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绑定。这源自于大多数以“推理”为主标签的作品,都会习惯性地设计出一个个重大的案件,来作为其故事的重心;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看见“推理”的第一反应,自然也会是如此的了。

也因此,当本作坐拥“推理”标签,但实际展现出来的推理剧情,却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重大案件之时,这或多或少就会造成我们在期待上的偏差,让对常规“推理”抱持期待的观众,感到失望。毕竟会因此而被吸引进来的观众,想看的就是紧张刺激的、冲突张力叠满的剧情设计,所以面对着本作这样既不紧张、也不刺激的推理桥段之时,自然就会感到“无聊”与“单调”了。

这,就是本作于推理上的第一个劝退点。

只是,即便不考虑期待的问题,就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本作的推理,说实话,它也的确很难勾起我们的兴致。

这是因为,本作所着重描写的推理事件,至少在最一开始,真的都是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而必须诚实地说,这些与我们毫不相干、且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琐事,真的很难调度起我们对它的好奇心;再加上作品是以男主折木,这个“节能主义者”来作为它的主视角,那么跟随着主角视角的我们,自然就更难对这些事件产生兴趣了。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被迫去看着主角一群人,围绕着一个自己压根不感兴趣的事件,去进行细致的、详尽的、甚至都有那么一点繁琐的推理,这个过程确实会让人感到痛苦且枯燥。这就好像上课;只要我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地将推导过程给解释清楚,该睡的学生也还是会睡的。

而这,其实才是本作,尤其在最初期、在它尚未深入事件真相之前,让好一些观众提不起劲的关键理由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或许会有人认为我对本作的推理,就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只要能够摆对心态,且只要真的不对本作的这些事件全然无感,那么随着故事的深入,本作的推理桥段的精彩程度,真的是难以言喻的。

以本作的第十九集,这个我认为最能够代表《冰菓》推理的一集为例子:在这集里,起因就只是一段不明所以的广播;但只是因为折木与千反田两人的一时兴起,就对这简单的一句话,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推理与剖析,分析出广播中老师所要寻找的是什么人,推敲出老师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去找他,甚至在最后,还捯饬出背后所可能存在的犯罪事件。

借由这样的一个案例,我们就能够窥探到本作推理的两大魅力了。

第一,在于本作推理过程的严密度。

虽说本作也有部分的推理桥段,处理得很无脑、直接;但只要是作品想要认真对待的事件,就算它初期的吸引力不足,它也会呈现出一个足够合理、且逻辑性十足的推理过程。而说实话,我们对于这种,能够一步步地将事件面貌给推论出来的过程,这种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给解答出来的过程,我认为是有着本能的喜好的。毕竟,学习、满足对于未知的好奇,这确实算得上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天性了。

尤其,本作的很多事件,特别是三个主线故事的事件中,它的事件全貌,往往都是远超出事件一开始所给予我们的印象与预期的。所以,当我们在本作的推理过程中,看见那个被隐藏起来的、那个我们所未曾预料到的真相,被逐步揭开之时,我们心中的好奇心,就会一点一滴地被点燃起来,并在最后在得知了一切之后,得到巨大的满足。

而这,其实就是本作推理的第二大魅力:惊喜感。

恰恰是因为本作所聚焦的事件,如此之琐碎、如此之渺小,它最后带出来的巨大真相,才会显得如此令人震撼。无论是“冰菓”背后的真相、悬疑剧编剧的剧本推论、还是文化祭中十文字事件的真相;这些一开始看似平凡的、甚至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小事,最后的真相竟然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这其中的变化与反转,绝对能够颠覆我们的预期与想象。

也因此,就算本作的推理在一开始,显得单调与无聊;在看完了一个又一个事件之后,在知晓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相之后,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也都会被这样的惊喜与震撼,给征服了。

在此基础上,京都动画的演出,也予以了本作极大的帮助。

毕竟,本作的推理确实就只是围绕着一些琐碎的小事件,所以它所能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很多推理的过程,其实都只依靠角色的口说与想象,所以本作其实“动画化”起来,是很难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有趣与魅力的。

但是,本作透过大量假想场景的设置,透过多元且丰富的镜头切换,以及对于细节伏笔的高度重视,这些都让本作那看似枯燥的推理过程,在视觉层面上竟然能够显得如此有趣。我们能够借由这样的方式,迅速地理解角色的话语与推理,并且直观地借由画面演出,去想象那些角色(或者说作品)所希望我们认知与感受到的事物。

诚然,这依旧无法根治与撼动本作对于部分观众而言的“无聊”;但是,要将本作这样一个“平淡”的推理过程,演绎出动画现有的效果,能够让它在同一时间,征服另外一群包括我在内的观众,本作所提供的制作与演出,也绝对占据着重要的贡献了。

所以来到最后,我们再回到最一开始的问题:本作的推理,有趣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是比较因人而异的。

它并没有特别精彩的冲突设计,过程中也缺少一些直观的爆点与亮点,所以它的确缺乏吸引力;对于那些就不喜欢故事欠缺精彩冲突、缺乏戏剧张力的观众来说,本作的推理自然很难称得上有趣。

但是,只要对此的要求不那么高,只要花点心思,去细细体会本作的推理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本作大多的推理,其实都是设计得非常精巧的。不仅仅是有着足够严谨、足够合理的推理过程,它透过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小事所包装起来的事件全貌与真相,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震撼与惊喜,真的都是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的。

也因此,一旦能够意识到这点,再搭配上京都动画给力的制作,本作的推理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与观感,我认为也绝对算得上是上乘的了。

更看重人的“日常”与“细腻”

前面的一大段,我们针对性地讨论了本作的推理部分。但实际上,推理并不是本作的全部,甚至一定程度上,都算不上是最重要的元素;本作的标签,除去推理之外,还有“日常”。

而在我看来,“日常”,才是本作最为重要的元素与标签,也是本作真正意义上,做得最好的一部分。

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本作的推理桥段,其实放眼整部作品,占比不算特别的多,甚至应该都没过半。就不说那些相对零散的单元故事了,就连作品的三条主线,前期也是被不少的日常桥段所占据的。由此可见,虽说本作的不少推理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结果,但作品也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推理上面的。

其次,本作推理的核心目标,几乎都不在于事件本身的真相如何;它更多地,是在探寻这些事件背后的参与者,他们都在想些什么。

换言之,比起事件,本作更在意的,是人。而最后的这个终极目标,恰恰就是一部偏向“日常”(亦或是我所谓的“细腻”向)的作品中,所重视与追求的方向。

事实上,利用推理要素,去揣测、去深挖其他角色的内心想法,其实也是我认为本作作为一部“细腻”向作品,最有意思的一个设计。

在常规的“细腻”向作品中,一般上如果我们想要足够细致地,去探寻其他角色的内心想法,最有效、也最直观的做法,就是切换视角;让我们直接借由另一个角色所看见的人事物,以及他当下所产生的想法与情绪,来体会这个角色内心深处的纠结与苦楚,进而达至共情。

然而,在本作中,它巧妙地利用“推理”这一工具,去将其他角色,尤其是那些远在天边的角色的想法与情绪,借由一个个零碎的线索,给再现出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每一个线索那足够认真且细致的挖掘与反刍,还是动画在呈现这些时所采用的画面演出,乃至于主角们对此的反应,这些都让这些不易被具现化的想法与情绪,得以有效地被外化出来,并让它沁入我们的内心之中,让我们在很多个刹那,被这些细微、却富有力量的情绪,给震撼、给感动。

这,才是本作在同类型作品中,之所以能够如此独树一帜、能够受人吹捧的关键了。

当然,也不仅仅是那些需要依托推理才能得到答案的内心描写,本作在常规“细腻”向作品中所需要的,直观且细致的内心描写,也做得足够优秀。

这点我们可以以本作的“恋爱”线作为一个例证。

我相信有不少冲着本作“恋爱”标签点进来的观众,会被两个主角在前期那几乎毫无进展的关系推进,给劝退。可是,只要看到最后一集,即便两人至此都尚未确立关系,但单凭这两人那极其文艺且浪漫的告白,都足以让绝大多数的观众沦陷。

不过,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进展到这个地步的呢?

是的,作品别说前期了,几乎全篇都没有直接或明确地,去推进两人的关系;但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那种极为暧昧的氛围感,其实在故事的中期,就逐渐形成了。无论是文化祭中千反田注意到折木看到自己的照片后的羞涩,还是在那之后两人屡次一同推理时,那一步步贴近、却又因此而羞涩的互动描写,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两人的关系,一步步地拉进。

而正是作品对于细节的精准描写与把控,才使得这样一个唯美的关系,能够被如此浪漫地展现出来。

不仅是在两个主角的恋爱关系上,作品在几乎所有主要角色身上,都予以了非常大量且充足的细节描写,让他们能够获得丰富且立体的人物塑造。

举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那就是在故事中前期的时候,有一段众人讨论起塔罗牌的桥段。这个桥段对于当时的主线而言,几乎是毫无关联、也毫无帮助的;但是,借由这样简单的一个讨论,我们对于每个角色,他们的性格、想法、处事方针等,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而这样对于角色塑造有所帮助的桥段、细节、与演出,几乎遍布了整部作品。

也因此,我才会说“日常”,这个以人为本的标签与元素,才是本作最重要,也做得最好的一个部分。

诚然,就如同我在前段的一开始所说,要是没有意识到本作本质上是一部“日常”番,是一部我所谓的“细腻”向作品,而冲着本作的“推理”标签,亦或是刚刚才提到的“恋爱”标签点进来,那它所带来的期待落差,确实会是一个导致观感不好的重要因素。

就好像如果有人冲着看将棋对弈的心态,去看《三月的狮子》,那大概率他是无法享受、无法沉浸在那部作品之中的。

只是,只要能够搞清楚本作的作品类型,只要能够意识到本作比起“恋爱”、比起“推理”,它更看重埋藏在这些背后的“日常”与“细腻”;那我相信,本作在此的优秀表现、它那将“推理”给融合到这类故事中的能力与巧思、它那内敛又浪漫的情感推进,一定能征服我们这批观众!

与天才之间,那令人绝望,却又并非遥不可及的距离

前面一段我论证了本作最重要的标签,其实是它的“日常”与“细腻”,这两个以人物之间的互动与内心描写为重心的元素。

不过,究竟本作借由这样的互动与描写,它具体展现了什么、深挖了什么、探寻了什么,才能够触碰到我们这些观众的内心;究竟探讨了怎样的主题,才能够让那些一开始看似朴素的推理事件,让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最后能够显得如此具有力量,如此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看来,本作最直观、同时也是能够让最多人感到共鸣的内核,绝非它对于“才能”的讨论莫属了。

没错,我相信每一个看完《冰菓》的观众,尤其是其中文化祭的篇章(也就是《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这章)之后,一定能够意识到作品在此对于“才能”的探讨,并且对其产生足够强烈的共鸣。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作品轻巧地透过几个角色的故事与想法,将“才能”这一词汇背后的残酷,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里志,他认为这次事件是推理解决不了的,毕竟在这样一个大海捞针的事件中,只有行动起来,去当场抓现行犯,才是一个最优解;而对此,他本以为自己能够胜任,至少比起折木更能够发挥作用。但很遗憾的,最终折木还是借由推理的手段,破解、并精准地抓到了真凶。也就是说,里志四处奔波了一大圈,最终成绩,却没有一个呆在部室、只是稍微动动头脑的人,来得有效率;而这,显然对于里志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又像是摩耶花,她在与漫研部学姐争论“评价作品”的必要性的过程中,其实也直率地承认了在文创领域中,就是有天赋异禀的天才;也因此,对于这些天才笔下的优秀作品,它无需人气与流量作为参考指标,它在诞生的刹那,就已经是“神作”了。换言之,创作者客观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

而在这场争论的另一方,也就是漫研部的学姐,她其实心里也清楚这一点;她在前一年所努力创作出来的漫画,与她同辈的朋友所创作的漫画相比,就是存在着这样的客观差距的。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她的朋友以前对漫画并不了解;也就是说,仅仅只是她的处女作,就已经有了这样惊人的水平。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天才”,看着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就这样轻易地被他人超越,敢问又有谁能够轻易地、坦然地接受呢?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人绝望的。真正让人绝望的,是这样的天才,却对于自己的天赋不自知,又或者说是不珍惜。就好像此次十文字事件的真凶,他的作案动机,就是想要试探他那堪称天才的搭档,是否看过了他们本想创作的漫画新作的原稿;他的这个天才搭档,是否还对“漫画”这个只是一时兴起的兴趣,保有丁点的留恋。

明明是一个那么具有天赋的人,明明只要起心动念就能创造出奇迹,这样令人绝望的差距,让我们对他产生了期待;但他却因为不曾付出过多少努力,却因为尚未产生巨大的沉没成本,而能够如此肆意地辜负这样的期待,这才是“天才”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最大的打击、最大的伤害。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里志才会讨厌他人频繁地使用“期待”一词。毕竟,所谓期待的背后,恰恰是对自己的不期待,恰恰是在自己明确了自己无法做到的刹那,所生成的绝望的“呐喊”;所以,一旦自己说出了“期待”二字,那就相当于自己放弃了对此的执着。

而这种被迫放下的过程,这种因为无奈而产生的期待,却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所以在那之后,我们看见了那个越发没有胜负欲的里志;他所执着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少,甚至直到最后,只剩下了“没有执着”这点可以继续执着下去了。

而所谓的成长,不就是我们的棱角与锐气,被现实给一点点磨平的这个过程吗?不就是我们所执着的、所热爱的事物,因为我们所产生的一个个期待,给消灭的过程吗?

而同样经历过成长,经历过这一切的我们,自然就会对里志此刻的想法与处境,产生极为强烈的共鸣,进而被本作那极其犀利的、极具穿透力的“才能”论述,给折服。

当然,本作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追逐着天才的普通人的视角,而是它在此之前,也就是在悬疑电影的篇章(亦即《愚者的片尾》这章)中,就已经简单地讨论过被当做天才的折木以及入须学姐,对此的一些看法。

事实上,折木在这个篇章里,恰好就摔了一个大跟头。虽然他的确因为自己强大的才能,挽救了那个短片电影的剧本与结局;但是,这与他在最一开始的目的,亦即还原出编剧学姐的真实意图,显然是违背了的。诚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少也可以怪罪于入须学姐的“蛊惑”与“诱导”;但这同时说明了折木的所谓才能,也是局限的、狭隘的。

折木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没有率直且较真的性格、对于身边的人事物也不感兴趣;但要想在缺乏了上述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不仅有可能会因为线索的缺失而出现漏洞,这样一个不以人为本的推理,往往也显得冰冷、疏远。

也因此,折木的才能要发挥得最好,同样是需要他人帮助的;换言之,如果天才真的那么遥不可及,那他为何还需要他人的帮助呢?

而这个疑问,其实恰好能够回应文化祭篇章中,那对“才能”过于负面的论述。

诚然,我们无法否定天才的存在,但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与天才之间的鸿沟,可能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巨大。那本漫画的作者,是由两个“天才”,一人构思剧情、一人负责绘画,再交由第三个人辅助背景作画,才能够诞生出来的;但反过来想,要是缺少了其中的一环,这部优秀的漫画,是不是就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甚至,现阶段的情况就是剧本已经准备完全,但是绘画的人摆烂了,才会促成十文字事件的,不是吗?

所以,里志或许无需对于自己过于自卑。他虽然的确没有专研某一件事情的耐心与能力,使他相比起其他人来说,缺少了一个特别的一技之长;但是,他对于知识层面的广度,以及借由这样的广度所能够逐渐汇聚而成的知识网络,单就这一点放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已经望尘莫及了。

而就如入须学姐所说的那样:“强者的自谦是刺耳的”;在里志面对着折木的某个特定的才能而感到自卑的同时,他的自卑是否对于其他更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是否构成刺耳的自谦呢?

所以,本作对于“才能”这个课题,其实进行了非常多层次的深挖与讨论。

虽然它花费了更多的篇幅与力气,去展现那令人刻骨的无奈与绝望;但它也绝不是一面倒的站在这个立场上,它也同时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即便是所谓的天才,也有他们犯错、自卑、做不好的时刻,他们也是需要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才能够把一件事做得更好、更完善。

所以,我们确实可以对比我们更厉害的人,抱有敬畏之心;但,我们也无需因此而感到绝望,更无需因此而过度地贬低自己。毕竟,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能成为他人眼中的天才呢?

我们应去注视的无声呐喊

对于“才能”的讨论,确实算得上是《冰菓》当中,最精彩、也最能够让人意识到、并产生强烈共鸣的主题论述了。但,《冰菓》想要传递的内核,那个能够贯穿《冰菓》的核心主题,真的是“才能”吗?

对此,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才能”只不过是一个能够进一步地将《冰菓》核心主题给展现出来的论述与讨论;《冰菓》的核心主题,其实就是它的标题,也就是“冰菓”篇真相的那两个字:Ice Cream - I Scream - 我 呐喊/悲鸣。

其实要注意到这点也并不难,毕竟这个要素虽说不太显眼,但却贯穿了全剧,尤其是动画中这三个主线篇章。

“冰菓”篇章就不必说了,最后的真相,直指千反田叔叔当年被迫退学时,借由古典文学部部刊《冰菓》的名字,来发出他那绝望的、却又无人听见的呐喊与悲鸣。

悬疑电影篇章中,被众人所推选出来的编剧学姐的想法,在无法达至众人期待之后,她的畏缩与懦弱,其实也形成了一道无声的悲鸣;虽说入须学姐的介入与折木的方案,拯救了那部电影,但编剧学姐本人心中的苦涩,又有谁能够听见呢?

到了文化祭的十文字事件,之所以犯人要采用这样一个别扭且拐弯抹角的方式,去试探搭档的想法;其实就是因为他无法主动地、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并传达给他的搭档,所以才要使用这样的方式。而这样的一种方式,乃至于这整个篇章中所对于才能的讨论,其实不就是犯人以及其他普通人,面对着自己的“无能”与“自卑”,所发出的无声呐喊吗?

是的,本作中的几乎所有事件,都是事件背后的参与者,对于某件事情的无声呐喊;而本作几乎所有的推理的目标,就是试图将这道无声的悲鸣,给探究出来。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想的,但当我意识到作品的这层意思之时,我是非常震惊的。

毕竟到了这一步,我无法避免地意识到,那些我们所轻视的、那些在我们眼里压根没有吸引力的事件,它们背后所怀揣的,竟然就是他人在绝望之际,用尽他最后的力气所发出的无声呐喊。而对此视而不见的自己,对此毫不在意的我们,若不是有本作、有千反田,我们是不是就会因此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可以帮助他们的机会、是否就会变成又一个将他们拉入绝境的、冷血无情的帮凶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不寒而栗。

但好在的是,作品借由千反田的好奇,以及折木的推理,它将这些无人发现、没人在意的悲鸣,给挖掘了出来。而我们,也能够借此机会,去感受这些绝望的悲鸣,并因此,多多少少在分摊哀鸣者的情绪的同时,让他、也让我们自己,能够得到些许的释怀。

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三个主线事件的核心人物,其实也距离主角越来越近;这是因为,本来对周遭的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节能主义者”折木,在他经历了一连串的事件之后,在他聆听了如此多人的呐喊与悲鸣之后,他开始懂得珍惜眼前的人事物,开始变得想要了解周遭的伙伴,甚至,也会开始主动去分析与推理一些,自己所在意的事情了。

而跟随着折木的视角,代入到折木身上的我们,或许也会随着折木这样的变化与成长,潜移默化地让我们自身,也能够变得更加具有关怀。

而这样一种连同折木和我们在内的变化与成长,可能正是本作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核心事物吧!

的确,我们不是千反田,没有她那过于常人的感性,能够提前一步,去敏锐地察觉到那些无声无息的呐喊;我们也不是折木,无法透过强大的推理能力,去将事情的真相,给分析出来。

但是,如果借由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稍稍地将我们的目光,投放到我们眼前的人事物,能够比起过去,对周遭的事物有更多纯粹的关怀,并且逐渐地,学会了如何积极地活在这样的当下;那么,即便我们依旧无法做得像千反田与折木他们那样好,或许,我们也能够有多那么一点点的机会,去帮助到那些,我们想要、也可以帮助到的人吧!

而这,可能就是本作,最最最想要传达的内核了吧!

只是,讽刺且遗憾的是,和十年前的我一样,看不见这层表达的观众,也依旧存在,甚至也不在少数;所以,以《冰菓》为名的本作的核心表达,也正如它的标题一样,变成了一道无声的呐喊,无法被这些观众所察觉。

也是因为这样,我才想要撰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本作背后,那令人震撼且动容的力量。这样一股极具人文关怀的表达,绝不该被那么多人,给错过。

回到最一开始,我所提到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本作的故事,会让部分观众感到无聊?这主要是因为期待上的谬误,将本作错看成一部“推理”作品。而很显然的,在“推理”层面,本作虽说也有严密的推理过程,以及令人震撼的真相与结局,但一个如此平淡的事件与推理,确实无法与一般观众对于“推理”的期待相匹配。所以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自然就很难把本作的故事,给看下去了。

为什么即便这样,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观众,依旧会被它征服?那是因为,只要摆对心态,只要意识到本作的重心,其实是放在“日常”与“细腻”上,那么作品在此的优秀表现;无论是强大的内心描写能力、出彩的分镜演出、乃至于那将推理要素融入这个题材中的创意与巧思,都会让人不禁感到赞叹。

那么最为关键的,本作那让我震撼的核心表达,究竟是什么?虽说作品对于“才能”的论述,是它最为直观的一个主题,且它也的确精彩到足以让绝大多数的观众感到触碰;但在我看来,本作核心想要传达的,其实借由它对于作品中的无声呐喊的描写、借由折木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所拥有的成长与改变,使见证着这一切的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地,去更关心我们周遭对我们重要的人事物。而这样一种具有强大人文关怀的表达,一向来都是非常能够触碰我的核心主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冰菓》是一部非常出彩的好作品。

诚然,我相信我依旧无法透过我的这篇专栏,去撼动本作对于某些观众而言的平淡与无聊;但,就如我前面所说,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在看了我的这篇专栏之后,可以在意识到本作的核心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到本作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它为什么是一部如此精彩、美好、伟大的作品。

简单评分:9.3/10

ps:对于本作的推理,其实还有一点是导致我们无法有效投入的理由,那就是文化差异。本作中推理所使用到的线索与一些悬念的设置,其实是仰赖于一些基于日本文化的常识之上的;这里举两个我明确注意到的例子:一个是“冰菓”这一词汇,对于我们中的多数人而言,是不知道它其实是“冰淇淋”的意思的,这就使得最后真相揭晓之时,我们或许比起日本人,亦或是那些已知这个词汇的意思的观众,来得更加困惑与茫然了;另一个,则是在第十九集中,有关广播播报一般会复述一次的说法,这至少在我生活的地方,是不会这么做的,因此这个对于他们理所当然的常识,对于我们就并非如此了。当然,虽说这样的设计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很难称得上是友好的,但我认为作品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堪称常识的事物,来作为它的关键推论或悬念,算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了。

ps2:本作对于人物的塑造,如同我文章所说,其实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但或许会有人觉得千反田这个女主角,被设计得有些烦人,亦或是有点工具人。诚然,相较起折木那细致的变化、对比起里志对才能的思考、乃至于和直率且正直的摩耶花相比,千反田仿佛就是一个只会提出疑问的“好奇宝宝”;但,正如同我所理解的本作内核,是建立在无声的呐喊之上,那千反田这个,能够察觉到这一细微异样的角色,这样一个有着纯粹的感性、并极具同理心的角色,恰好就是能够支撑起本作的这一主题的角色。试想,若不是千反田,折木的成长根本无从谈起;若不是千反田的一句句“好奇”,我们又怎会将我们的目光,投放到那些我们所无法观察的细微事物呢?所以在我看来,千反田这一角色的设计与塑造,是与作品本身的核心表达,有着高度的匹配的。

ps3:本作的配乐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好听程度就不说了(毕竟大多都是经典的古典乐),但意外地是这样的配乐竟然能够将本作的悬念氛围,亦或是一些相对激昂的时刻,给衬托得很好,这点确实是令人敬佩的。这里顺势分享本作的OST:

ps4: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哦!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回顾历史 无声的呐喊 悬疑电影 作案动机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