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家居 > 正文
河北秦皇岛陆海统筹确保“河海齐清” 推进水环境治理法治化
来源:河北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9-09 09:06:37

年轻人在湛蓝的海水中劈波斩浪,孩子们在洁净的海滩上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沙滩上惬意地享受日光……随着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接近尾声,秋日的秦皇岛海滨更显得秋高气爽、碧空澄澈、天蓝地净。“近年来,我市坚持河海共治,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实现了河海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秦皇岛金梦海湾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马治国连连感叹。

秦皇岛是闻名遐迩的滨海旅游城市,优良的河(湖)海水环境既是鲜明的城市特色,也是独特的发展优势。为此,秦皇岛市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为载体,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个水生态“顽疾”靶向发力,通过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制度化、一体化、法治化、普惠化,地表水质优良比例和19个入海河口断面达标率分别从2018年的60%、63.2%提高到2020年的80%、100%,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断面,13条主要入海河流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近岸海域I类海水比例达到100%,连年实现“历史最好”目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秦皇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而环境优美是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首要特征和最大底色。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湾长制,抓好入海河流、北戴河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坚持污染减排、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守护好秦皇岛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秦皇岛市委书记王曦说。

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岸、治岸先治源、根本在治人。按照这一思路,秦皇岛市坚持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制度化,构建“河长牵头、党政齐抓、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新体系。2015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201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湾(滩)长制”试点工作,2019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工作,全面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同时,建立河湾常态化巡查机制,市级河(湖)长率先垂范,从河口到源头、从干流到支流、从岸上到岸下,用脚丈量、不落一米,常态化踏查分包河流。特别是旅游旺季期间,市县两级河湖长每周至少巡查1次,村级河湖长每天巡查1次,确保流域内每一片区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为建立水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该市将市域内所有河流及流域范围内的支流、水库、坑塘、沟渠和湿地等全部纳入管理网格,构建“分工系统、标准一致、条块结合、全流域包干”的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巡查通报、部门联动、督查督办、无人机巡河等八项机制,推动“定期巡查+定向督办”常态化。2018年以来,全市共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表彰奖励和村级河长补贴,各方履职尽责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集中“治乱”,精准“治病”,彻底“治根”。秦皇岛市把入海河流、近岸海域作为一个整体,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一体化,强化源头管控,治理面源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全面推进工业污水达标排放和城乡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不让一滴污水进河入海。该市严格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环保天花板“限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上,倒逼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产业聚集、企业入园,全市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十三五”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

该市发挥水生态环境管理及决策指挥平台作用,采取在线监控、红外视频、无人机飞检等科技手段,精准监管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严格排查整治工业园区、生活源、农村面源等污染源,加强海水养殖和垃圾污染防治。实行“一河一策”“一断面一对策”及入海、入河排污口“一口一册”台账管理,逐一梳理成因、制定方案、明晰责任,由河湖长推动盯办落实。该市投资28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300吨/日,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7%,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全市11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及以上标准。

秦皇岛市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法治化,充分运用法治手段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传统末端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近年来,该市先后制定《海水浴场条例》《沿海防护林条例》等多件地方法规。《海岸线保护条例》目前进入审议程序,《水污染防治办法》正加快立法进程。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立环境资源法庭,设立“河道警长”,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执法。2020年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612件,罚款3800万元,查封扣押案件16件,移送拘留案件7件,查处污染环境犯罪2件。

秦皇岛市树牢治水为民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普惠化。在水生态涵养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入20.5亿元,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实施27个河湖生态治理项目,对6条河流的主、支流进行水源补给和生态净化,完成生态补水7382万立方米,有效促进河湖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清淤疏浚,利用湿地保护净化水体,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其中,投资1.34亿元实施排洪河治理项目,使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今年计划实施碧水工程项目15个,投资14.9亿元,促进入海河流水质稳步提升。

秦皇岛市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截至目前,全市已流转河岸土地4.8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生态旅游,建成景观型中草药园区等一大批绿色产业项目。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借势打造北戴河民宿、戴河生态园、花果山景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和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北戴河艺术村落、大新寨镇域旅游产业等乡村振兴示范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形成“生态改善—群众受益—全民参与—河海环境更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linlin]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