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课后三点半现象”与补习班“乱象”等一起,成为热门话题。一片议论声中,有一丝心态不太和谐。这就是把“课后三点半”作为一种负担,好像学校早放学带来的这一两个小时,是个烫手的山芋。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源头来思考问题,会发现结束课业特别是“减负”后多出来的时光,其实是孩子人格养成、全面发展的一种机遇。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100多年前江南少年的“课后三点半”;“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这是60多年前北国儿童的“课后三点半”,欢快之情溢于言表。随着社会发展,今天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孩子面临的竞争更激烈。而在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学煽动下,家长的心态变得焦虑,教育承担的负担也更加繁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学校变成“三班倒”的工厂,也不意味着把教育当成永不拉闸的流水线。从这个意义而言,“三点半现象”并非补习班盛行的根本原因,相反它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的结果。而所谓补习“乱象”,更应视为社会发展中策略选择的暂时迷惘。
因此,面对“课后三点半”,不妨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下,给孩子们以品德、文艺、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熏陶。而这一切的达成,完全靠教育部门显然是不现实的,甩给家庭和家长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在教育部门统筹下,利用好现有社会资源,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教育公益活动。
我国有不少群团组织,这是一种独特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社会组织日渐发达,构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不妨借着改革的东风,把“三点半之后”的时间交给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团日队日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妇联可以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科协为孩子们举办科普讲座,文联开设文艺课堂,作协的老师讲讲文学经典,记协拉起小记者的手……其他各类专业性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也可以各尽所长参与其中。街道、乡镇政府和社区不妨出借自己的会议室,各类学校最大限度地用好体育艺术设施和场地。在政府教育经费给予保障性支持基础上,广泛发挥各类基金会的作用,保障课后教育和活动的公益性,为教育公平提供底线支撑,而更“高端”的素质教育则不妨给出选择之后由家庭量力而行。概言之,教委吹哨、各方报到,政府管饱、自家管好。
当然,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必然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只要把它看作一种机遇,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有什么事比培养祖国的下一代更重要呢?既然如此,更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让“课后三点半”成为充满机遇、信心、希望和未来的“香饽饽”。
[责任编辑:linlin]
2022年安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圆满收官 融资成本有效降低
安徽池州市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总值50.4亿元 外贸进出口增势强劲
安徽宿州延伸服务开展水质治理筑牢安全防线 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安徽泗县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 持续规范后期管养
安徽萧县有力有效监督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开展下沉专项监督
5月份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鲜果价格上涨25.4%
安徽多种方式引导群众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增强老年群体防范意识
铁路部门持续加大长三角地区运力投放力度 进一步适应旅客出行需
安徽六安持续精准施策全力促进工业发展 工业主体梯队稳步成长
安徽淮北全力维护外卖送餐员合法权益 强化外卖送餐员权益保障
今年前四月安徽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5.9%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安徽加强停车设施供给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题 切实净化道路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