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我国儿童从小吃文化“西餐”,何来文化自信?
来源: 半月谈作者:洞察网2018-05-25 20:29:29

美国的《贝贝熊》《大卫,不可以》、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比利时的《玛蒂娜》、日本的《噼里啪啦系列》《窗边的小豆豆》……有娃的家庭,对这些书就算不能“如数家珍”,肯定也会“面熟”。

如今,童书早已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可面对看似繁荣的童书市场,很多家长却非常无奈:从低幼启蒙阶段开始,从绘本、桥梁书再到科普读物,“西餐”早已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

“西餐”不是不好,但主要吃“西餐”,对中国孩子而言难免营养失衡。书本是文化的载体,当孩子们了解圣诞多过春节,喜欢面包超过饺子,热衷国外习俗胜过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洋童书”占据的何止半壁江山

“大卫,不可以!”葛雨对正踮脚站在椅子上的女儿说。话音刚落,4岁的女儿立马乖乖坐好。“以前再怎么跟她说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没有用,后来带着她看了《大卫,不可以》这套书,没想到效果格外好。”葛雨说,这套绘本从孩子的角度呈现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绝非强行说教的性格养成型图书。

一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国内引进的国外绘本,大都画风精良、装帧精美、内容新颖,而且还能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将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包裹在小故事里,因此不但孩子爱看,大人也喜欢。“《玛蒂娜》是孩子从5岁看到现在的书,而《贝贝熊》里展现的家庭生活让她更有代入感。”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江苏几家书店,发现“热门阅读排行榜”上的童书,不少都是“舶来品”。在当当、亚马逊等网站的童书或少儿图书页面中,各年龄层的畅销榜上,目之所及几乎也很难找到本土原创童书。

家长吴君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国内外童书在真善美等价值观上差异不大,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却不小。“万圣节扮鬼要糖果,圣诞节准备袜子等候圣诞老人的礼物,墨西哥人过年会敲碎‘皮纳塔’……”5岁的熙熙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但被问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里要做些什么却并不清楚。

“国内的童书大多是说教式的,很难吸引小朋友去看。”娃爸权卫勤表示,希望能有贴切、真实、生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童书出现,引导孩子产生文化认同。

“我写的书,不给自己的孩子看”

开卷数据发布的2017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少儿图书占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达24.6%,动销品种为25.93万种,参与少儿出版的出版社有556家。一路飘“红”的数据并不能掩盖儿童读物中原创不足、版本偏差,甚至内容“有毒”等令人焦虑的隐忧。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编审、儿童文学作家祁智表示,当前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都非常重视阅读,但国内的儿童读物创作和出版却难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有相当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成立了工作室进行童书的批量生产,一年产量高达一两百本,出现了很多概念化、同质化、贴标签式的作品。“有作家跟我说过,自己写出来的书不给自己的孩子看。”

一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童书编辑告诉半月谈记者,国内童书在创作的出发点和创作的专业性上都有较大不足,无论是创作者、出版者乃至推广者,都把童书当成包治百病的功能性饮料,注重知识点的灌输,急于出名,急于爆款。

译林出版社编辑彭波介绍,除各家出版社的定位不同之外,更多引进国外儿童文学,也是因为其起步早、发展成熟,可以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与风险。

“给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个中国”

“现在经常说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也看到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绘本卖火了,关于唐诗宋词、音律启蒙的书卖火了,但孩子们真的喜欢吗?能持续火爆吗?”一位童书从业者不无忧虑地说,很多所谓爆款书和以前的同题材图文书并没有本质区别,制作也很粗糙,只是蹭上了传统文化的热点。

“我们明明可以更加深入地去筛选和传承,为什么总是聚焦于表面功夫呢?原创童书的困境,跟现在的影视行业差不多,流量成了陷阱。有钱有资源,但是这些钱和资源都涌向了流量。”该业内人士说。

提高质量要从源头上抓起,对这一点祁智深有感触。“作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来写每一本书。”祁智说,希望能给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个中国。

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还需好的出版社和出版人。新蕾出版社社长马梅说,出版过程中,智力的投入应被给予特别尊重,让出版人才有属于自己的获得感,才能依靠他们去自觉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环境。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文化 西餐 从小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