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长期居家防护的老年慢病患者,的确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柳叶刀》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2019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且重症病例大多基于慢病基础之上发生。因此,“一身多病”的老年人既是易感人群,也是重症的高危人群,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老年慢病患者在居家期间如何减少就诊次数,降低感染风险。
健康生活和坚持服药缺一不可
在疫情期间,居家老年慢病患者都适用于下面的健康指导建议。
健康的生活方式
1、保持良好心态。严峻的疫情及其信息,难免令人情绪波动。老年人的心理和机体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因此造成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及内分泌紊乱,使心脑血管疾病复发。建议老年人适当“隔离”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过载网络信息,科学看待疫情,以个人爱好充实自己,分散注意力。
2、不为防疫盲目改变饮食习惯。绝大多数慢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规律。疫情期间更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出于防疫或提高免疫力的目的,去吃一些平常不吃,甚至不该吃的东西,更不要盲目摄入保健品。盲目改变饮食习惯,可能会造成慢性疾病不稳定,增加就医的可能性。
3、按时适量延续日常运动。疫情迫使人们居家生活,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长达1-2个月的运动缺乏,会影响血压、血糖的稳定,甚至加重肌少症及衰弱,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按时适量地在室内延续日常活动的习惯意义重大,比如,走路、做操或者打太极等。
良好的用药习惯
1、坚持规律服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且在原有疾病相关症状和指标稳定的情况下无需调整用药方案。疫情期间,切忌自行停药,否则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
2、了解用药不良反应。患者需关注日常用药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及时就诊。比如,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上腹痛、黑便,提示可能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持续性肌肉酸痛,提示可能出现肌炎或者肌溶解;服用美托洛尔期间出现头晕、心率慢或者喘息、呼吸困难,提示可能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哮喘发作。
3、成分相同则药效无本质区别。疫情期间一些患者选择就近到社区或药店买药,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自己常吃的药没货,但有另一种药物化学成分相同,但生产厂家不同。能不能吃呢?只要化学成分、剂型和规格相同,理论上药效就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辅料和工艺水平上会有所不同。因此,买药时重点关注药物化学成分、剂型(片剂、胶囊,缓释片、控释片和普通平片)及单药剂量规格等信息即可。
除了以上共同适用的健康指导建议之外,我们围绕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几种疾病,介绍一些具体的疾病健康指导建议。
高血压患者 无需一天多次测血压
血压有波动很正常
人的血压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身体状态、环境温度、情绪、饮食变化的影响。血压波动幅度大,正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特点。
疫情期间,患者无需每天频繁测量血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血压越量越高。
那如何合理监测血压呢?建议每日早上和晚上各测2次血压。测量前应排空膀胱并坐位休息5分钟,测量时间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控制目标值心中有数
老年人高血压的控制目标是为了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死亡风险,有没有疫情,目标值都是一样的。根据最新高血压诊治专家共识,年龄≥65岁的老年人推荐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若能够耐受可降至140/90mmHg以下。
有急症立即看病别犹豫
疫情期间,血压轻度不稳的老年患者可就近到社区医院随诊,调整治疗。当血压短期显著升高到180/120mmHg,甚至更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胸闷,甚至抽搐、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高血压急症表现时,应立即拨打120或999到上级医院急诊就诊。
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另外,老年人也是体位性低血压高危人群。疫情期间活动空间变小,活动减少,人容易久坐或久卧,因此起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降低跌倒风险。
冠心病患者 警惕冠脉不稳定情况
冠心病的核心表现为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下列表现意味着冠脉情况不稳定,需及时就诊。
1、出现新的症状,比如胸痛、胸闷、心慌、喘憋、晕倒等。
2、原有症状出现明显变化,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明显频繁,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并且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伴随症状,如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
3、胸闷胸痛服用硝酸甘油无效,持续不缓解,即刻拨打120呼叫急救车。
脑卒中患者 学会“中风120”识别秘诀
初发脑卒中快速识别秘诀“中风120”,同样适用于脑卒中复发,只需3个步骤,就能判断是否为脑卒中。
“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
“0”听(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符合上述任一情况,就应高度怀疑颅内出现新发病灶,即刻拨打120。
脑出血来势凶猛,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肢体无力、抽搐,言语不清,眼睛向一侧凝视,意识模糊或昏迷。出现上述情况,即刻拨打120。
糖尿病患者 三类老年人血糖目标值不同
稳定者每周自测5至7次
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无法及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降糖效果,此时可以选择居家自测血糖的办法。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血糖稳定者每周抽查血糖5次或7次。5次检测的时间点为:空腹、三次餐后2小时、睡前;7次检测的时间点为:空腹、饭后2小时(三餐后各一次)、午餐前、晚餐前、睡前。
血糖不稳者需要规律检测空腹和三餐后血糖。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测结果是有一定影响的,建议选取五指手指肚的两侧,特别建议选择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指肚两侧。
血糖目标值要“个性化”
不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差异很大,因此血糖控制水平需要“个性化”。
健康老年人(除糖尿病外,没有其他严重疾病,认知功能正常,体能状态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或餐前血糖5.0-7.2mmol/L,睡前血糖5.0-8.3mmol/L。
中间状态老年人(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日常生活活动受到一定限制,或者有轻到中度的认知功能受损)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或餐前血糖5.0-8.3mmol/L, 睡前血糖 5.6-10.0mmol/L。
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出现终末期肾病,或者长期需要他人照护,或者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或者日常生活活动严重受限)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或餐前血糖5.6-10.0mmol/L,睡前血糖6.1-11.1mmol/L。
预防低血糖是重点
预防低血糖是老年人糖尿病管理的首要关注点。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且危害程度远超年轻人。老年患者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可以抵消一年降糖带来的收益。
心慌、手抖、出虚汗,无力且感觉饥饿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这时的血糖通常在3mmol/L以下,应迅速补充糖分,喝糖水、吃饼干和面包等快速升糖食物。
疫情期间,血糖轻度升高的老年患者可优先进行饮食运动调整,血糖仍不理想可到社区医院调整治疗。如果出现血糖明显升高(16.7-33.3mmol/L,甚至更高),同时数天到数周内口渴多饮逐步加重,食欲下降,体力及体重下降,恶心呕吐,口唇干燥,严重时可有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情况出现,则可能已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或者乳酸酸中毒),需及时就诊。
[责任编辑:linlin]
安徽合肥今年首批设置697处西瓜销售点 瓜农可免费进入销售点位
安徽开展夏季酒驾醉驾集中整治百日行动 严防酒驾醉驾肇事肇祸
安徽公布11起民生领域案件第四批典型案例 严打食品违法行为
安徽出台2022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计划 共计划省级一类赛27项
安徽发出倡议书倡导共同做好节约用电工作 商业场所合理用电
安徽安庆市正式成立“老年助餐慈善基金” 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安徽淮北积极落实2022年电网防汛度汛措施 加强防汛专项应急演练
安徽全椒县完善拓展人力信息资源助企用工 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宿州市埇桥区柔性引进博士推进乡村振兴 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安徽印发出台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 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
安徽公布2022年度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入选项目 推动提高艺术创作组
淮北相山区持续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群发展 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