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安徽合肥高新区建设“科大硅谷”核心区 全方位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3-08 14:36:26

1971年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

1991年,合肥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合肥高新区“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与中国科大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应运而生,开枝散叶的“科大硅谷”核心区成为创新发展的时代样本……

起点即高点 合肥首个开发区被誉为安徽“硅谷”

合肥高新区从诞生到成长,就一直与中国科大有着先天不解之缘。

1988年,合肥科技工业园被批准建立,成为全市首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从此以后,这片合肥西部的热土,就开始承担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重任。合肥高新区的建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称其为安徽的“硅谷”。

建区之初,为了支持科教资源实现产业化,合肥高新区逐渐建立了合肥软件园、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创孵化平台,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盛宴”,拉开了大幕。一批批科大学子带着各自的科技成果,满怀报国热情地走进高新区,开始追寻自己的创业梦想。

拔节即强劲 “科大团队”成就“中国声谷·量子中心”

2021年2月8日,在一年一度的年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满怀信心地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达到十亿用户、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中赢得话语权。

1999年,在中国科大已经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刘庆峰,创办了科大讯飞。2000年,科大讯飞入驻位于高新区的合肥留学生创业园,刘庆峰和他17个小伙伴成为最早一批来到“科大硅谷”创业的科大人。随后,科大讯飞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企业发展开始破局。2004年起,科大讯飞实现盈亏平衡,并开始快速增长。2008年,科大讯飞成为首家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并逐渐成长为亚太地区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在科大讯飞的引领下,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这里崛起,并在2020年底顺利实现了“入驻企业1024户、营业收入1060亿元”的“双千目标”。

比刘庆峰晚两年考入中国科大、就读于物理系微电子专业的黄汪,也有着创业的激情。1997年,黄汪本科毕业后去华为工作,一年多后回到合肥创业。受高新区的邀请,黄汪来到这里扎根。经过十多年来的多次创业,黄汪于2013年底创办了华米科技,并在短短5年内,带领华米科技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在高新区深耕约20年的黄汪,至今仍感慨,2012年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是高新区为公司“担保”,帮助企业获得了急需的贷款,“这才带来了今天的成功”。

2009年,又一批科大人带着实验室里的小小“量子”,走进了高新区。潘建伟教授团队的师生们,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一个小办公室里,成立了国内首家量子技术产业化公司。12年前,人们对量子信息技术认知极为有限,但高新区却对这个项目给予了从场地、政策、项目到示范应用的全方位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2020年,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此后,科大师生又陆续在高新区创办了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企业,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技术领域形成了“三驾马车”,推动合肥高新区打造世界级“量子中心”。

开花即繁华 中国科大先研院和高新校区落户

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大与安徽省、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在中国科大海内外校友中形成了“蜂聚效应”。截至目前,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62家,引进各类人才696人,孵化企业27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同时,作为中国科大教学主体的延伸、中国科大“新工科”“新医学”的试验场,2020年先研院共招收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269名,园区入住了中国科大1400余名研究生。

城校融合为“科大硅谷”注入了蓬勃动力,战略科技力量在这里布局。一批科大师生在合肥高新区完成了教学、科研、产业的融合转化。

2017年算得上是高新区的“高光时刻”。这一年2月,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其中,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作为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已在高新区初步建成,目前正面向全球招贤纳才。

同样在2017年,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也正式开工,占地约3000亩,比中国科大前5个校区面积总和还多。中国科大高新校区将布局与高技术及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信息、计算机、工程等5个学院及重点科研机构,预计到2025年基本建成,师生总数将达2万人。

创新成高地 “基金丛林”带来“金融活水”

如今,在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科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蓬勃发展,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加速建设,加上科大国创、阳光电源等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近百家、15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科技力量竞相发力,300万平方米双创载体和3000多家在孵科技企业,让这片128平方公里的“创新高地”,已经逐渐具备了“科大硅谷”的各项创新要素。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作为高新区投融资和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合肥高新集团发起设立安徽省内首支政府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累计主动发起、参与设立了30支投资基金和4支专项资金,基金总规模481.92亿元,包括种子、天使、VC、PE、Pre-IPO等不同阶段,覆盖企业发展各个阶段。旗下专业从事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合肥高投,累计投资中科类脑、本源量子等50家科大系企业,覆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大健康等崭新行业落户高新区,逐渐发展壮大。与此同时,约200支总额约2000亿元的社会性风投、基金也来到高新区,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基金丛林”。

2017年落户合肥高新区的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大老中青三代校友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卫星互联网终端的创新。若森智能总经理桂万如说,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了数百万元的融资和各项扶持政策,让企业能专心致志地开展研发,成功推出首款人工电磁材料相控阵卫星互联网终端,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空白。

布局“一带三区” 全力建设“科大硅谷”核心区

30年风雨兼程,合肥高新区逐渐探索出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一直稳居前列,2019年位居全国第六名。2018年4月,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一起,成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202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科大硅谷”,为合肥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合肥高新区将对标“斯坦福+硅谷”创新集群模式,以“科教创产”为着力点,全面加强与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以中科大高新校区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科大校友产业园,全力建设创新资源丰富、创业活动活跃、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科大硅谷”核心区域。

“科大硅谷”高新区片区实施范围3883公顷,主要功能布局体现为“一带三区”。其中,“一带”为环中国科大科创产业带,分布高端研发创新区、创新成果孵化区、科创产业集聚区等三个功能区。

合肥高新区还推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从项目落地、科技研发、资金筹集、应用场景等全方位全周期支持。与此同时,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也将推进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构建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助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三链融合”,从而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科大师生说

“2009年,我们来到高新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量子科技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如果你怀抱梦想,如果你渴望梦想照进现实,来吧,到高新区与有梦想者同行。”

——刘庆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米科技是土生土长的在高新区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小树苗。在企业非常困难的时候,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企业的担保,联系了银行给我们发放了创新贷等。一系列的资金方面的支持,让华米科技迅速扩大。华米科技的成长,离不开高新区母亲的支持。”

——黄汪 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合肥高新区 科大硅谷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