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每日热议!乡村振兴看陕西|陕西紫阳:探索多元发展模式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作者:洞察网2022-06-23 05:38:11

央广网西安6月22日消息(记者 刘昱)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村企联合自主发展、创新运用“飞地经济”、产业融合抱团发展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今年上半年,紫阳全县176个行政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固定收益1300余万元,平均每村入账8万元。

自主发展 把产业“拿”在自己手里

进入5月,紫阳县高滩镇百坝村开始陆续将鲟鱼、鲤鱼、金鳟、虹鳟鱼苗投放进“村办”鱼塘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紫阳县积极发展养鱼产业(央广网发 安康市紫阳县 供图)

“徐书记,鱼苗长势怎么样?”村民路过百坝村委会办公楼前面的鱼塘时,总会跟村党支部书记徐龙仿聊上几句“自家的产业”。

受限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百坝村一直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该村陆续整合了各类资金320万元投放到其他经营主体,每年拿出百分之六的经营性收益资金返给村里进行分红。

“投资不小,分红不多,资金安全有一定风险,我们当时心里也在打鼓。”村党支部书记徐龙仿说,“要把产业拿在自己手里,风险可控,蛋糕也能逐渐做大,是我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向。”

百坝村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这是当地最大的优势。经过充分调研和吸取村民意见,渔业养殖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发展的第一个产业。一期工程共投资约100万元修建了14亩的鱼塘,配套建设了垂钓设施和引水坝等附属工程。

看着鱼塘里的鱼群,徐龙仿难掩喜悦。但在发展初期,怎么保证资金“只赚不赔”?

发展集体经济整合了资金、技术、土地等多方面要素,专业的事情要专业的人来做,才能实现不亏本,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考虑到当前技术不成熟和人手紧张,村里将鱼塘转租给第三方。“每年固定有6万块元的资金,年底了再给老百姓分下去,虽然收益资金不多,但是我们迈出了自主发展产业的第一步。后续将由村里来经营,这样村民能见到的效益就更多了。”

回忆起当时决定发展养鱼和项目施工的场景,徐龙仿感叹道:“这个项目很切合村情实际!村里正在规划发展稻田养鱼养虾,二期项目将更多地考虑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产业中来,把蛋糕做的更大!”

“飞地经济” 破解区域资源瓶颈

6月2日,端午节小长假的前一天,坐落于紫阳县东木镇月桂村的食用菌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烘干羊肚菌装袋打包。“这是今年试种的新产品,很成功,综合亩产超500斤。相比香菇,它的单价就高得多了!”谈起菇菌产业带来的可观效益,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张小兵脱口而出几个新名词,“我们‘飞入地’产业强了,他们‘飞出地’的‘分红’就更多了!”

紫阳县食用菌基地(央广网发 安康市紫阳县 供图)

“飞地经济”很常见,一般是指两个行政地区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近些年,紫阳县开始将“飞地”理念创新运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比传统的‘飞地经济’,东木镇的情况更特殊,我们锚定的是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这种模式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张小兵说。

东木镇燎原村地处紫阳县西北边陲,平均海拔900多米,立地条件差,交通成本高,村里没有稳定的增收产业,也没有市场经营主体入驻。2018年,燎原村在立地条件好的月桂村流转50亩土地,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全县第一个“飞地”种植基地,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见效的良好开局。截至目前,累计收获富硒干香菇1.8万斤、干木耳、干羊肚菌、其他菌类干制品等2000余斤。

东木镇燎原村党支部书记刘应军感慨地说:“我们村儿的‘飞地经济’这条路算是走对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实现了原始资本的快速积累!”2021年以来,集体合作社销售收入616.1万元,实现利润19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燎原村还充分利用集体资金,通过入股及合作经营模式,扶植带动市场主体与农户个人获得稳定收益,50余名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实现了稳定就业。

“穷家难当,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飞地经济’实现了强村弱村优势互补,强村带动弱村,富村带动穷村的发展格局。”东木镇副镇长詹世弟说。

组“联合社” 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

初夏时节,紫阳县蒿坪镇东关村草木葱茏,万物生长。陕南特色村庄点缀在绿水青山间,民居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产业道路在园区蜿蜒盘旋,粮蔬基地郁郁葱葱,瓜果飘香。这如诗如画般的田园景象,得益于该村通过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走进东关村的农产品加工车间,62岁的蔡威平手脚麻利,熟练地将清洗池中的土豆片捞出摊晾。“外村的都在说,像我这么大的年龄了,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四千多元,真羡慕啊。”从蔡威平爽朗的笑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的幸福。

土豆加工车间(央广网发 安康市紫阳县 供图)

截至目前,东关村已建设富硒粮蔬基地200亩,建成农产品400余平方米加工车间,其中加工车间配备500余立方冷库、烘干房1处、农产品生产线1条、冷链物流车1辆。“现在基本实现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扩市场’的目标,形成了集种植、加工、贮藏、配送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蒿坪镇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危成成说。

不走村集体经济老路子,是东关村取胜的关键,而顺势蓬勃发展的另一关键便是“抱团发展”。由蒿坪镇东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镇内14个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营”,成立了紫阳县首家集体经济农产品直营店。“按照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的要求,突出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再销售,这就形成了从村村的‘单打独斗’变为了镇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蒿坪镇组织委员、联村干部郑晓飞说。“成立联合社的初衷就是要突出生产搞销售,从线下销售、线上直播带货、冷链物流车配送等方式销售镇内特色农产品,短短三个月时间,销售收益达29.6万元,纯收益3.5万元。”

紫阳县是国内两大富硒集聚区之一,蒿坪镇正好处在核心地带上,作为驻村帮扶单位——安康市富硒产业研发中心,从一二三产各个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指导、产品检测、科研项目、产品销售等方面助力东关村产业发展,先后新研发出脱水硒油菜薹、“状元红”富硒红茶、“探花蜜”天然蜂蜜等新产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帮助该村实现富硒粮蔬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东关村实际情况,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打造天然富硒有机农产品品牌,启动富硒农产品QC认证工作,进一步拓宽蒿坪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安康市富硒产业研发中心驻村第一书记贺博说。

目前,紫阳县17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合作社,村村都有增收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茶叶为主,魔芋、蔬果、养殖、中药材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全县共有建产业基地211个、加工厂486个、产业园区130个,农村经营主体826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了长短结合、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紫阳县还将继续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在每个镇着力培育1家50万元以上,3家3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加强资金监管,通过一农直联,将所有要素录入三资平台,防范资金风险。

“下一步还要出台办法,鼓励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自主发展农业产业。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财富积累,开创财政性收入等多元增收方式,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英彪说。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集体经济 发展模式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