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基
创新为魂
(资料图片)
咸阳高新区打造
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城
11月4日,咸阳市举办“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高新区)新闻发布会,咸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文生参加会议。
发布会上,王文生介绍了高新区开发建设的新做法、新亮点、新成绩,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投资合作局负责人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高新区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力以赴稳增长、抓招商、促创新、优环境、提效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今年是咸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第十年,高新区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年时间,工业产值由2012年的81.2亿元上升到807亿元,增长近10倍;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2.3亿元,增长106倍,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6372万元上升到8.6亿元,增长14倍。全国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124位跃升至2021年的84位,前进40个位次,是争先进位最大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加快主导产业集群成链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电子显示产业以CEC8.6代线项目为核心,聚集了40户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正在建设的G8.5+基板玻璃生产线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投产后将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面板+基板”双龙头引领的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聚集了雷丁秦星、长风动力等30户企业,目前还正在积极对接引进知名汽车制造龙头企业及配套零部件企业,努力打造5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已聚集了步长、康惠、修正等50多户医药企业,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生物城项目,未来将形成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型合成材料产业聚集了天成航材、科隆新材等80多户航空航天、军工配套企业,今年新开工了特种装备智能制造、飞机有机硅材料密封型材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形成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加速推进秦创原建设
以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为统揽,积极承接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先后制定了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制度、人才公寓入驻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牵线搭桥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4个,新引进了蓝悦无人机等科创类项目20个,突破了一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78项新材料中试专利成果转化协议,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在高新区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新开工建设未来科学城、高科云谷、秦创原示范园等项目,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4家,载体总量达到11家,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形成了“拎包入驻搞科研,标准厂房做转化”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5家、瞪羚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18家。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打造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城”的目标,加快“五横五纵”骨干交通路网建设,先后启动了星火大道、高科五路、咸平路提升改造、创业广场等工程,渭河高新大桥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3年7月通车。商业综合体、高新第二学校、中心医院等项目即将启动,各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加快推进。同时,还在谋划建设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在全市率先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品牌,全面施行“容缺+告知承诺”审批制度,对签约落地项目从注册登记、要素配置、现场保障上做到“红线外包办、红线内帮办”。成立“营商环境青年先锋队”,持续开展青年干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双包一解”大走访活动,今年累计走访区内54个重点项目和各类企业800余次,解决企业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120多个。大力开展助企纾困工作,为区内企业发放各项纾困和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
下一步,高新区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动力,紧密结合当前工作,认真贯彻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狠抓项目建设,推进双招双引,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现代化新城的“四位一体”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