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发出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
■ 将微小肝癌病灶(<0.5厘米)检出率从48%提高至92%
(相关资料图)
12月19日,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樊海明团队在肝特异性纳米对比剂与磁共振肝胆成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不仅为设计兼具高亲和性与高特异性的纳米对比剂提供了新策略,而且为肝癌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影像诊断工具,极大提高了微小肝癌病灶(<0.5厘米)检出率。
“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与其他癌症不同,肝癌是唯一可通过影像进行临床诊断的恶性肿瘤。”樊海明说,“磁共振肝胆成像被认为是目前最灵敏的肝癌影像诊断手段,其中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决定了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肝癌诊断效果。”
据介绍,目前临床应用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主要为钆塞酸二钠)信号增强低、特异性和亲和力不足,导致其对小于1厘米的早期肝癌微小病灶难以定性检出,对1—2厘米的病灶检出率仅有47%,难以满足早期肝癌精准诊断需求。
针对上述难题,樊海明团队通过系统深入研究,研发出新型、双靶点的肝细胞特异性准顺磁超小锰铁氧体纳米对比剂。该对比剂可通过与肝细胞的SLC39A14和OATP1两种受体高效结合,特异性靶向肝细胞,并利用两个受体均在正常肝细胞高表达、肿瘤细胞低表达的特点实现了早期肝癌微小病灶的精准影像检出。
“纳米对比剂与钡餐一样是一种造影剂,患者经静脉注射后,在正常肝组织和肿瘤部位的对比成像有明显区别,可实现对肝部更清晰更精准的磁共振检查。”樊海明说。通过对猴、猪等大动物实验肝胆成像结果显示,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对比剂相比,纳米对比剂可使肝对比度增强5.8倍,并可高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同时,肝实质和胆管显像速度也提升了2倍以上,显著减少患者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查效率。
樊海明介绍,活体肝癌成像结果显示,纳米对比剂可将微小肝癌病灶(<0.5厘米)的检出率从48%提高至92%,并可清晰判断胆梗阻位置与梗阻程度,有望用于无创胆管成像。初步非临床GLP评价和大动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纳米对比剂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可通过肝、肾快速清除,7天残留率小于1%,临床转化潜力巨大。
上述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目前,樊海明团队成立了西安超磁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速临床研发和成果转化进度。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