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首席组织官”,作者房晟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文字数:2800字
在很多创业期、快速成长期的公司里,都存在一个“二号位”。
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创业初期的条件限制而自然形成的。比如,有两个主要的联合创始人(包括了夫妻创业、兄弟创业、朋友创业等);一号位独木难支,需要一个得力二号位帮衬。没有这样的一号位、二号位之间的配合,很多事业确实难以做起来。
不过,随着公司度过创业期,最晚到过了快速成长期,处理不好的话,很多“二号位”就会从“功臣”变成“问题”。
同时,如果没有处理好“二号位”的问题,一号位也容易从“明君”变成“恶主”。
本文重点谈二号位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挑其中几个方面重点谈谈:1)二号位的传承问题;2)二号位的成长以及与一号位的关系问题;3)二号位与其他高管的关系问题。
二号位的传承问题
举个例子:在创业期及快速成长期,一号位管了所有前台业务,二号位把后台人力资源、财务、IT、法务、行政都管了。这种安排在公司成长期时效率挺高,还能节省很多成本。
公司大了这样的设置会出现什么问题?
首先是,二号位在每个职能上钻研得都不深,逐渐让公司在这几个方面失去竞争力。
其次是,不容易吸引优秀的CXO。IT、法务、行政的负责人阶段性还能忍,但优秀的CHO、CFO就不太可能被吸引来了。试问哪个优秀的CHO、CFO不想向一号位直接汇报?
再者,来了也不容易成活。二号位管理多个职能,基本都是自学成才、自创武功,都不是专业派。任何一个外聘专业派人士,都很难接盘这样的独门武功。
要是来了,就不得不面临“推倒重来”的挑战。而要推倒重来,这个CXO 就凶多吉少了。一号位就会首先表示很不适应:过去这种事都不用我操心,现在,这些烂事都要来问我?原来一个人干的事,现在分成了几个人还干不好?
其它高管也会不适应:有事找你也没用,你也决策不了。
于是,二号位的传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高管团队的迭代也长期不能取得突破。
二号位的成长以及 与一号位的关系问题
二号位也是需要成长的。
我也想专注于某个领域深入研究啊?我也想整天在外边学习、高瞻远瞩啊?
可是,公司内部这一大摊耗时耗心的工作,我扔的下吗?
而且,也无法从外部引入能代替自己的人。
于是,就几乎变成了死循环。
我长期这么工作,逐渐成为了在一号位心目中既没有专业深度、又没有战略能力的人,我能没有一肚子气吗?
还有,为啥我不能当一号位?就是不成功,我也有试一试的机会和权利啊。
创始团队的成员是创业伙伴的关系,往往都是偏才,各有专长,比如你负责市场,我负责技术;你整合资源,我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甚至,有些公司会有这样极端的设置:一号位(董事长兼CEO)只管二号位一个人,二号位(总裁)管其他人。董事长兼CEO只负责思路和资源整合,具体执行的事情全部扔给总裁。(注:这种安排,经常会让一号位心生自己被架空的不快。)
等公司度过了创业期及快速成长期,公司领导团队更多是“经营管理伙伴”。那些偏才型的创始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做不好这种事的。
但是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做不了“经营管理”。这种简单的事谁还干不了?
于是就会出现很多“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很容易让人上头,因为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绝对和唯一正确的答案。
久而久之,一号位和二号位就从原来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相互成就”的关系,逐渐就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相看两厌”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经常是以一个人的退出(更多是二号位退出)为解决方案的。而留下的另外一个人,要么就是不善于经营管理,要么就是不善于抓住机会。
二号位与其他高管的关系问题
也有很多二号位一直没退出。不退出的话,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与其他高管的关系。
有些公司的二号位逐渐变成了不管任何具体事务的“不管部长”,成为评价者、吹毛求疵者、吹风者。其他高管不得不时刻维护其存在感。如果这个“不管部长”是与一号位有特殊关系的人,那就更麻烦了。
或者,有些二号位只管一个次要的职能,但是因为其地位特殊,有着与其所管的职能不匹配的话语权,以至扭曲了整个业务流程。比如,如果二号位负责采购,整个业务流程不得不以名义成本最低为基本的经营管理方针,使得公司的战略空间大大缩小。
在有些高管团队里,曾经的“二号位”影响力有所下降。于是可能会出现2-3个相当的高管力争二号位影响力的现象。原来的二号位,不甘自己影响力下降,明里暗里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用各种方式影响一号位,试图将公司战略往自己舒适的方向引导,根本不考虑公司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其他高管也不得不接招,整个高管团队变得乌烟瘴气,优秀的人才很难融入和成活,更谈不上同心协力。
而没有做好前控、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的一号位也只能是有苦难言。
如何定义和解决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定义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从第一代领导团队到第二代领导团队的迭代 挑战。
这是处于创始人时代的民营企业的普遍挑战。
曾经 的 “真高管 ”, 不管是 一 号位还 是 二号位,或者是其他高管 , 在 新的发 展 阶段,都有 可 能 不再 是 “ 真高管 ” 。
第一代领导团队本质上是个创业团队,没有标准答案,有一号位、二号位甚至三号位这些设置都是合理的。
第二代领导团队本质上是个经营管理团队,是有“标准答案”的。在一个治理良好的公司里,公司高层治理的 “标准结构” 是这样的:
董事会/董事长 — CEO/总经理 — 高管(若干CXO/副总经理)。
CEO/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于CEO/总经理具有“无因解雇权”。
CEO/总经理与高管们组成了高管团队。
高管们都向CEO/总经理汇报,CXO/副总经理们不会相互汇报。
CEO/总经理可能是董事也可能不是。个别高管也可能是董事。
在这样的结构下,高管团队的一号位非常明确,就是CEO/总经理。尽管董事长比CEO/总经理“大”,但CEO/总经理仍然是高管团队的一号位,董事长不能随意插手CEO/总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
在这样的结构下,高管团队首先是以使命愿景、战略和价值观为连接的 事业共同体 。相对来说,第一代领导团队往往有更多的 命运共同体 成分。
在这样的结构下,高管团队是不应该设置“二号位”的。当然,在任何高管团队,肯定有些人会比其他高管更有影响力。但是,他们都不是“二号位”。从角色上来说,所有高管都是平等的。
“二号位”的问题要 在公司从第一代领导团队到第二代领导团队迭代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当然,有些一号位的问题,也要在此过程中解决。比如, 。
无论一号位,还是二号位,实现这个迭代是他们要共同面临的“二次创业”,于公于私这都是个需要及早思考和提前行动的高价值问题。
不然,一号位、二号位、公司、其他高管、员工都是输家。
有了这些认知,一号位和二号位们就更可能及早去预测问题、开诚布公地定义问题、未雨绸缪地规避问题、寻找专业资源去帮助解决问题。
从“功臣”变成“问题”,不应该是二号位的宿命;从“明君”变成“恶主”,也不应该是一号位的宿命。
当然,背后的难度是打造真高管团队,以及建立人才辈出的组织系统。有了批量涌现的人才和真高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根本解决。不然,即使一号位和二号位能够很好地处理关系,公司也是后继无人。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