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 > 正文
致敬劳动者|为了一个字折腾一小时,但他说这个工作“值得”
来源:钱江晚报作者:洞察网2023-04-29 12:02:36

叶时钦。潮新闻记者梁亮摄


(相关资料图)

“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回去处理。”潮新闻记者见到叶时钦的时候,是4月28日上午,他还身披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红色绶带。

就在不久前,他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与其他劳模一起接受了表彰。虽然心中有收获荣誉的喜悦,但是叶时钦更多的是牵挂还没解决完的工作。

作为温州市龙湾区司法局海滨司法所的专职人民调解员,来杭州参加表彰大会前几天,叶时钦又接到了一起纠纷案件。这几天他正忙着安抚、协调各方,即使是接受采访期间,叶时钦的手机还在震个不停。

“手头上的活儿停不下来。”忙,是叶时钦工作的关键词。

2001年到2011年,叶时钦从事协警工作,在基层收获了不少处理纠纷事件的经验。2011年,温州市司法局与市公安局推行“警调衔接”调解工作,但海滨司法所驻派出所调解室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调解员。“你有经验,你去吧。”叶时钦就这样开启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生涯。

受访者供图

中队长头衔没了,收入降了,这些叶时钦都来不及计较。他最担心的是工作做不好,“当时我们这里算上我只有两个调解员,但是要面对的事情很多。”治安打架纠纷、家庭矛盾、劳务纠纷、感情纠纷……据叶时钦介绍,最忙的时候,自己一天就要处理三四起。

手机24小时开机,上下班没有固定时间,这却不是叶时钦心中这份工作最难的地方。

“每个当事人情绪都是激烈的。”而叶时钦的工作必须吸收这些“负能量”,但他没有怨言,“必须先让群众发泄情绪,他们消了气,事情才有得谈。”

“你们调解就是‘和稀泥’!”在工作中,叶时钦没少听到这类言语。“我们是‘和事佬’,但是我们不‘和稀泥’。”在叶时钦看来,调解工作最大的作用,就是推动问题的解决。“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帮助的要帮助。”

一次,叶时钦遇到了小孩子偷钱包而引发的纠纷事件,在他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在耐心教育完孩子后,叶时钦还严厉地批评了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跟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心有很大关系。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叶时钦说。

今年初,两家公司因为买卖合同纠纷闹到叶时钦这里来。鉴于合同涉及金额较大,他处理起来格外小心。两个月内,叶时钦跟双方的手机电话通话记录超过了120多次,微信信息、语音沟通510多次,调解协议书修改了21次。仅仅为了合同中的一个字,叶时钦足足花了一个小时去沟通、协调、修改。最终,两家公司达成了一致。虽然过程曲折,但叶时钦却不觉得辛苦,“事情有了结果,这就是值得的。

受访者供图

对群众用心,对工作耐心,大家都对叶时钦的调解竖起大拇指。但他却觉得,这还不够。

如何把话说到当事人心坎儿里,让他们打开心扉?如何让矛盾的双方从平行线逐渐变成相交线,最终达成共识?叶时钦给出的答案是——“必须坚持学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自己学习法律知识,阅读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同时,他还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总结一些心得体会,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就这样,在龙湾区的调解工作中,叶时钦成了“带头人”。

2016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和调解普法志愿服务队陆续组建起来。村干部、网格员、律师……调解工作室吸纳了各领域的人员为调解工作提供助力。2020年,叶时钦调解工作室获首批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荣誉称号。而叶时钦调解普法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97名法律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开展调解普法志愿活动130多场,志愿队公益时长达17600多小时。

“现在头发基本都白了。”经他这么一说,记者才留意到1978年出生的他的确是满头白发,只是因为剃了板寸才没那么显眼。工作的压力自己可以承担,让叶时钦心里最过意不去的,还是对家人的亏欠。

连父亲住院要动手术,叶时钦都来不及陪伴在父亲身边,只有晚上才能去医院探望一下。他说,“一想起这件事还是有点心酸”。而家中的两个女儿,小学都在与自己工作地点一墙之隔的龙湾区海滨第一小学上学,但叶时钦也常常顾不上照顾。“真的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叶时钦说。

受访者供图

生活是一团麻,人民调解员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解开那些解不开的小疙瘩。工作这些年下来,叶时钦已调解各类纠纷4200多起,涉及人数8700余人,涉及金额1.1亿多元。

每一个纠纷案件都有一段动人的家庭故事,每一次成功调解都跟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这位工作期间收获60余面群众感谢锦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却平平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实、做好、做精本职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