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博很恐惧,好看!在观影过程中就预感到,这部电影,讨厌的人会非常讨厌,认为跳脱、抽象、莫名其妙,但喜欢的人也会非常喜欢。其他平庸的恐怖片往往是给观众大段无聊平常的片段后再突然给个小高潮来制造反差和恐惧,阿斯特这部会让我每时每刻都在主角焦虑的重压之中,我看着故事推进会忍不住想要尖叫,看着Beau的窘境我会比他更想逃离。尤其是当Beau脱离了一个糟糕的境况继续往前走时,我会比他更焦虑、担心故事未来一定会发生更差的事情。
除了叙事节奏和镜头设计给了我奇妙的观影体验之外,它的主题表达我也很喜欢。欧美的观影人群可能会觉得,这种母子关系太不常见、太toxic以至于全程游离很难沉浸影片;而(我们)东亚观影人群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就会觉得,啊,这能有我们的日常toxic吗,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观影时对于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压迫的片段,我会很恍惚地联想到自己母女关系中的某个经历,或朋友述说的ta跟自己原生家庭中的某个经历。
但阿斯特拍摄这种来自母辈更大的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压迫时并不是全然否定的,他并不是把影片中的母亲刻画成一个绝对彻底的恶的形象,她也有很多温情,而也正是这些畸形的爱和温情使她变成了一个更令人恐惧的权力的阴影。那我们东亚人可太懂这个了!爱和恨在关系里一起生长,对彼此的爱和试图占上风的掌控心理(甚至更多阴暗的东西)也慢慢填满了关系的缝隙,而随着时间流逝年岁见长,缝隙被阴暗的东西撑得越来越大,两个人被推得越来越远,谁也说不清最后两人之间还剩多少点爱,谁也不知道剩下的不可名状的东西是恨还是责任还是其他更难以言表的物质。而这纠缠最终迎来的,当然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毁灭,或是自我毁灭。
去搜了豆瓣和b站,好的评价和认真的拉片影评非常之少,看了很久才搜到一篇我觉得写得好、带给我启发的,对于影片中最后的“覆灭”结局它是这样写的:“但暴徒始终会攻入他的小天地,毒亲也不会放过他,阿宝的人生是终究会被吞噬的──正如《宿怨》的结局一定会发生。阿斯特的创作理念里没有和解与包容,他对人际关系的观察是冷冽无情的,不仅主角们必须背负这样的悲剧命定,他甚至告诉我们,这种悲剧在别人眼中不值一哂,只是另一个「负能量笑话」或「应该被抓去枪毙的社会版头条」罢了。无数的阿宝们嘲笑今日的阿宝之死,而他们未来某一天也会成为被笑的阿宝,这种轮回不只发生在个人身上,甚至是整个社会群体之间,无限卡农。”
“这种悲剧在别人眼中不值一哂,只是另一个「负能量笑话」或「应该被抓去枪毙的社会版头条」”太对了,影片内部的这种表达刚好也跟影片外部(现实中)对影片的评价形成了互文,这种悲剧在大多get不到此片的观众眼中也不值一哂,“主角明明能blabla/他明明能做出更多来制止xxx的发生”,这很有意思。
对这个导演产生好奇了,下一部可能会去把《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看了。博这部的手法也让我想重看大卫林奇了(yes大卫林奇或许也没有那么讨人厌捏!)
影评全文链接:/dy/article/#还有一篇豆瓣的我觉得拉片拉得很好(只是这篇写的不是我主要想表达的感受哈哈哈),一并附上(拉片这篇有剧透):/review/15249220/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