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王世琪 胡静漪
(相关资料图)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二十年来,浙江贯彻“八八战略”,发挥生态优势,绘出两条发展曲线——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千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7.77万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8%、91.7%。
浙江是全国首个生态省。而“绿色浙江”的炼成离不开三次里程碑式的转变。
从“成长的烦恼”到“发展的优势”。本世纪初,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浙江的“成长烦恼”。
浙江按照“钱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沿线一以贯之开展流域治理。钱塘江南源,上游的衢州市通过整治高污染产业,近年来县控以上断面全部为Ⅱ类水。钱塘江北源,浙皖于6月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样板区协议》,三轮水质“对赌”之下,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母亲河”的蜕变撬动着全域生态环境改善——2022年,省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提高到97.6%,空气PM2.5浓度为开展监测以来的最低值。浙江还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从“沉睡的资源”到“致富的源泉”。获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后,安吉县余村所在的天荒坪镇整合周边4村生态资源,设立1亿元“余村产业基金”,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村里迎来更多国内外游客与创客,去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300万元。
余村的种子飘向全省,浙江逐步完善“两山”转化机制。
2019年,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基于当地探索的经验,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两山”转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从“生态的绿色”到“发展的绿色”。当发展对人居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跃入新格局。
去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构建全省全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系统模式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
“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选择杭州;湖州、嘉兴被COP15-2评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浙江案例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正在酝酿,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