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打开百度搜一本书,它给我推送了这样一条新闻。
“美国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许多贫困家庭没有空调,有人要存12年的钱才装得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咱们虽然穷,但是搬一个月砖买台空调应该还是买得起。没想到美国人已经穷到了这种地步,存12年的钱,才能装得上一台空调。
一时之间,我竟然不知道是美国的空调太贵,还是美国人的工资太低。震惊,让我忘记了打开百度是要去找哪本书;刺痛,让我觉得看书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上一次这样侮辱我们智商的人,叫陈平,现在他去美国扶贫了,甚至他全家都去美国扶贫了。
陈平怎么说的?
“在中国拿2000块工资比在美国拿3000美元工资活得幸福。”
至于后来,他自己在美国买了房,女儿也嫁给了美国人。没说错吧,去悲惨世界扶贫去了。甭管美国的幸福指数有多低,也甭管他嘴里是怎么吐槽和贬低美国的,反正他要去。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尽可能的“好奇”一下,是什么让这些报道、这些专家如此离谱,是他们蠢吗?绝对不是,而是我们需要。
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你要推销一支笔,最好的办法不是告诉对方这支笔的优点,而是为他立刻创造一个用笔的需求,比如签字。
同样,陈平、有些媒体、司马南之流,就是因为我们有需求,才提供这些服务。
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离谱的需求?优越感真的就如此重要吗,哪怕是虚假的。
大家别看上面极目新闻那篇报道离谱至极,实际上他们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空口无凭,他们开头就写了,据美联社消息云云。说白了,这样的报道,只不过是把极端的个例加上更加离谱的修饰手段,让你感受到国外的水深火热。
别说这种报道毫无价值且片面虚假至极,就算有半点真实性,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报道国外的不好,就真的能让人们觉得自己好吗?有这空,国内的洪水能不能多关注关注,造成的灾害损失能不能多说一说?
前段时间,有个叫何兵的专家大v,他说:半年没下什么雨了,北京还要防洪?
我估计除了脑子有点问题之外,他这种说法想表达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多大点事,不必太关注。
很多媒体同样如此,在他们看来,有些事情你说的越多,它就越是会被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令自己倒霉。反之,报道的越少,越是会让人们不以为意,觉得是小事。
这种心态之下,他们自然而然摒弃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满嘴跑火车。
我有好几个写公众号的朋友,这两年都转型跑去写国外的事情了。说句难听点的话,国外就是翻了天,也跟国内大部分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他们不得不转型,就和上面的媒体一样,有事没事写写国外的底层过得多苦,简单且心安。
原因之一,他们称这种行为叫保号;之二就是存在需求。就像一些电影,明明知道很扯淡,只要能让观众看得热血高涨,现实里如何还有谁在乎。可这样降低自己的门槛真的是好事吗。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