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8月15日讯(记者 李婷)晚上9点,薛卫滨身穿湖蓝色长袍,怀抱大三弦,左腿绑楷子响板,带着山西腔调自弹自唱《珍珠汗衫记》,在直播间评论区有人留言“梦回小时候”。
直播表演的是说唱艺术——临县三弦书,流行于黄河中游地区、陕北、晋西等地区。该项民间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咸丰年间,迄今已发展150余年。表演者通常掌握说、学、逗、唱、演、评、弹等多项技法,以乡土音、家乡调进行创作编曲。更令人惊叹的是,早年间的艺人都是盲人,临县三弦书因此俗称“瞎子说书”,传承全靠口耳相传。
临县三弦书的发展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按照当地习俗,三弦书表演大多出现在民众祈雨降福、牲畜兴旺、敬神还愿等祭祀活动中。由于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这项传统说唱艺术曾在农村风靡一时,成为不少人童年记忆中的一抹亮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临县人民艺术家”康云祥等知名艺人将表演搬上舞台,临县三弦书被进一步推广至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等重要场合。2011年,临县三弦书成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关资料图)
如今这项艺术又在直播间得以“复兴”。上述直播间中的表演者薛卫滨是吕梁临县曲艺家协会会长、临县三弦书第七代传承人,也是康云祥的关门弟子。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创作中植入创新元素,薛卫滨将家乡的传统艺术临县三弦书带入公众视野,在网上收获了近20万粉丝,并吸引了一批90后、00后传承人加入。
寒门逆袭拜师泰斗
80后临县人曹艳军仍然清楚记得6岁那年,家里乔迁至一处二手窑洞,父母请了个盲艺人表演三弦书,祈求镇宅辟邪。先是一小段剧情暖场,加上一大段说书剧本,一场三弦书表演持续3个小时。
在曹艳军印象中,邻居老人身体不好、小孩不乖、辟邪镇宅、乔迁新居或者修建大门,都会请上“瞎子说书”。同为临县人的70后李国峰回忆道,儿时一场三弦书需要花费4元,有时候一连开三场,而当时村民卖枣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三四百元,月均收入仅有二三十元。
那个年代农村娱乐项目稀少,电视机还是奢侈品远未普及,三弦书表演成为弥足珍贵的娱乐活动。盲艺人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说书”弹唱,常常引来全村人驻足观看,不论大人、小孩都听得津津有味,晚上十一二点散场仍然意犹未尽。
三弦书艺人几乎都是草根出身,技艺兴盛使其成为临县盲人赖以谋生的“饭碗”,因此只传盲人也被业内奉为圭臬。但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当地盲人群体大幅减少,同时农村演出机会骤减,供需两端收缩市场逐渐收窄,难以激发新人学艺热情,三弦书一度引发濒临“断层”“失传”的担忧。
一直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樊如林、康云祥等知名艺人拾起这门技艺,打破了三弦书只由盲人唱作的传统,也将三弦书带入更大的舞台。
正是由于受到伯乐康云祥的赏识,薛卫滨与三弦书结缘。
薛卫滨家境贫寒,从未接受过专业的艺术培训,唯一接触的乐器是大姨送的一支笛子。自行摸索后竟也能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从此便喜欢上艺术,但因交不起培训费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16岁初中毕业后,薛卫滨辗转于多个乡村鼓乐队。鼓乐队负责承接红白喜事,年纪尚小的薛卫滨包揽抬箱子、抗喇叭、背乐器等杂活。耳濡目染后,薛卫滨日渐掌握了些乐理知识。
打拼10年后,薛卫滨才在哥哥资助下,瞒着父母花了1800元买下第一个乐器电子琴。触类旁通,他慢慢又掌握了电贝斯、唢呐等10余种乐器,当时主要为婚丧嫁娶的表演团队伴奏。
有了弹奏乐器基础后,薛卫滨于2012年加入了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在国家级非遗临县大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刘晓弘麾下工作,主攻吹打乐。
刘晓弘注意到薛卫滨平日勤奋刻苦,经常琢磨创作编曲,对艺术饶有兴趣,于是在2012年向康云祥引荐了这名学徒。
康云祥当时已是当地泰斗级艺术家,经常与当地另一顶流人物樊如林搭档,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广受喜爱。康云祥给了薛卫滨三个月考验期,重点考察准徒弟的人品和天赋造诣。
跟随大师学习宛若命运的馈赠,薛卫滨受宠若惊,非常珍视这次机会。当时薛卫滨居住在吕梁市离石区,每周二和周五坐上最早的班车,到临县师父家中上课,一直学习到晚上再坐车返家。两个月内薛卫滨学习了韵脚,根据师父的出题编曲,还学会编一些小段子。
由于表现优异,薛卫滨顺利过关。在2012年秋天的拜师收徒仪式上,康云祥向薛卫滨赠送了一把三弦,同时也提出一个条件:“跟我学必须喜欢三弦。”时年32岁的薛卫滨这才正式入行,成为康云祥名下唯一一名专职艺人。
薛卫滨虽然嘴上应承师父的要求,但内心其实对三弦提不起兴趣,只是学习写段子,或者拉二胡与师父同台演出。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食品安全宣传下乡演出,彼时薛卫滨已经跟着康云祥学习了近一年,不得不上台表演三弦书展示学习成果。薛卫滨没有经验心里直打鼓,刘晓弘为他打气支招:“没事,三弦可以搭配笛子、二胡等其他乐器演奏。”
演出那天,薛卫滨看到台下座无虚席,观众掌声雷动。深受鼓舞的他,自此爱上三弦书,更加勤奋练习,跟着师父四处巡演。
草根艺术“复兴”
2013年,临县掀起一股直播热潮,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表演才艺,还有粉丝刷礼物。薛卫滨关注后觉得颇有新意,决定也将三弦书搬入直播间。
早期粉丝寥寥无几,直播间观众多为中老年乡友,半数以上超过55岁。薛卫滨的三弦书表演唤起他们久远的记忆,粉丝热情点赞打赏,点播过去曾听过的精彩剧目,试图重温儿时的欢乐时光。而薛卫滨经常面露难色,大家所说的作品未曾练习过,无法满足粉丝的要求。
力不从心的薛卫滨深感羞愧,决定苦练内功。他带上礼物登门拜访盲艺人,现场录制三弦书,再逐字逐句整理成册。熟练内容后,薛卫滨先后录制了12本经典剧目,也在直播间复现传统艺术。除此之外,他还将新闻和时政要闻编成三弦书,大大丰富了表演内容。
试水几年直播后,2019年年末,薛卫滨索性辞职在临县电商园区租了一个办公室,专职做起直播。白天策划、创作文本、背台词,每晚固定在8点半至11点半演出。
快手账号积累了10万粉丝,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没有转化成收入,还要抚养两个儿子,薛卫滨背负极大的经济压力。2020年初,薛卫滨在直播间中袒露放弃的念头。
粉丝李国峰听后非常着急,晚上10点从陕西榆林驱车两小时到临县,劝说薛卫滨千万不要放弃:“你要再不坚持临县三弦书就传承不下去了,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两人聊了半小时,李国峰于凌晨返回榆林。
薛卫滨深受感动,也不忍心临县三弦书在自己手中中断,他决定抗住压力,继续咬牙坚持直播。
功夫不负苦心人,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临县三弦书的影响力和市场逐渐扩大。山西省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薛卫滨的团队接到不少演出邀请,在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各类宣传活动以及旅游景区汇演,参加比赛屡创佳绩。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喜欢上临县三弦书。2020年,几个20几岁的小伙子慕名找到薛卫滨想要拜师学习。看到三弦书受到认可,薛卫滨满心欢喜,爽快表示:“只要你们真心喜欢,不用交学费,我教你们。”
徒弟越收越多,大家背景各异,团队中有大学毕业生,有家庭主妇,也有司仪……年龄在二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之间。大家只要有空就聚在一起练功、编段子,共同研究创新创作。疫情三年期间,这个草台班子有了更多修炼内功、磨合的机会。薛卫滨有时候带上几个徒弟在直播间出镜。
经过多年摸索,薛卫滨琢磨出多种创新玩法,表演规模从1-2人最多增加至十几人,还编排了舞蹈动作,内容上结合宣传政策进行编排。改良后的三弦书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更具观赏性、趣味性及贴近现代观众观看习惯。
结合时事与时俱进,薛卫滨创作了《老两口学习二十大》《永远不忘党的恩》《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节目下乡展演,群体三弦书《永远不忘党的恩》曾多次在山西省获奖。薛卫滨被评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除了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直播、线下巡演,薛卫滨筹划今年秋天开办三弦书团队,培养20-30名传承人打造精品节目,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比赛。
传承临县三弦书,薛卫滨还有个意外收获,乘着政策“东风”在直播间开售家乡特产粗粮面、红枣、青塘粽子等,助力乡村振兴。
直播间为临县三弦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非遗项目保护政策令传统民乐大放异彩,薛卫滨等传统艺人找到新的市场机会。获得各类头衔和奖项后,薛卫滨认为其在创作和表演上与师父仍有差距,未来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精进技艺。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