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湖北十堰实施345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 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6-02 10:18:04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十堰围绕易地搬迁扶贫及后续帮扶,实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345个,总投资2.23亿元,易迁群众5800余人次参与工程建设,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占项目资金20%以上。这些项目的实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农村产业,更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粗壮的水柞树被喂进树窝子,李云一个箭步上前,培土、浇水,动作娴熟。

她是十堰市茅箭区马家河村人,易地搬迁扶贫户。去年,在家门口的秦巴生态植物园,49岁的她获得人生第一份稳定工作。

“说起来,多亏了以工代赈工程呢。”李云早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因疫情滞留在家。去年下半年,植物园建设园区灌溉工程,这是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录用易迁户。李云进园务工,3个月挣了1万多元,工程结束后,跟植物园签下长期工作合同,“一个月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去外面强!”

有活干,人心就能稳住

十堰是全国易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易迁人口35.45万人,占全省的40.2%。2019年,该市建成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4022个,提前一年完成易迁安置任务。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没了地,又不能喂猪养鸡,当初真为生计发愁。”李云以前住在山脚下,进出全是泥巴路,去趟城区要走半小时山路。就这样,听说要搬家,她还是不大情愿。

如今,李云一家住进易迁安置小区的三层小洋楼。小区有30多栋楼房,住着60多户易迁户,有40多人在植物园上班。李云说,活有轻有重,像浇水、除草、剪枝;每天下了班,大伙约着在河边广场跳舞,“一天的劳累都跳没了”。

“有活干、有钱挣,人心就能稳住。”十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工代赈项目大多为道路修建、灌溉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贫困群众充分参与、稳定增收,摆脱“等、靠、要”消极思想;同时,项目资金的投入,也壮大了企业发展产业的资本。

去年以来,十堰按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有效防范化解返贫风险。

专款专用,把钱花在刀刃上

“黑瓦土坯房,土路泥晒场;家家穷当当,户户愁断肠。”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茯苓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起,村里为易迁安置点配套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硬化道路8公里,改造果园100亩,治理河道4000米。小山村摇身一变,“青瓦白墙房,水果栽门旁;花香处处见,绿水绕村庄”,趁势打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必须花在刀刃上。”十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围绕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乡村产业振兴、保水质保生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连片治理等5个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广泛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严格执行劳务报酬不得低于项目资金15%的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郧阳区青曲镇杨家沟村地处汉江畔,气候温润。郧阳区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发展蓝莓产业。当地群众参与道路修建、灌溉管网铺设等基础建设,10个月工期,11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近万元;项目完工后,每户通过土地流转费年增收1000余元。

“十三五”期间,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竹溪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4.2平方公里,修河堤近8000米,治理河道8000余米,新修拦河堰5座,4000余贫困户长期务工,获劳务报酬200余万元。该县狮子垭小流域共有易迁户679人,其中278人参与流域综合治理以工代赈工程,占比40%。

据介绍,十堰对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市乡村“三公示”,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建设质量稳定和扶贫目标实现。

四两拨千斤,撬动百亿社会资本

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是有名的“香菇小镇”,相隔不远,一个“橄榄小镇”正拔地而起。

2018年,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该镇杨溪铺村1200多亩荒山,种上橄榄树,打造“东方橄榄园”。项目落地以来,郧阳区争取以工代赈和对口协作资金1012万元,“吸引”鑫榄源公司投资10亿元。

该项目积极探索“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的赈济新模式,创造大批就业岗位,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已辐射14个乡镇、30个村,8000余户群众种植油橄榄3.8万亩。仅杨溪铺村,就有120余户易迁户投身油橄榄种植。“在家门口剪枝、除草、浇水,就能有稳定收入。”70岁的孟万生算了一笔账:4亩地一年流转费2400元,在园区打工一天100元,仅这两项,他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

“很多时候,以工代赈项目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整合各方资金,发挥乘积效应。”十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市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的导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百亿元参与脱贫攻坚及后续帮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青龙泉社区是我省最大的易迁集中安置点,容纳15380人,其中劳动力7729人。通过吸引民间资本,配套发展香菇、袜业和油橄榄三大产业,近4000人就地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

[责任编辑:linlin]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