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广东惠州谋划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生态修复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06-08 08:53:46

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守护海洋生态就是守住城市发展的未来。惠州是广东海洋大市之一,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281.4公里,自然海岛162个,广袤的海洋孕育着这座城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和希望。

今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宣传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惠州积极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石化、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与修复统筹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给惠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贵平介绍,该局今年将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抓好陆海生态空间大保护,协调陆海开发大格局,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在南部海洋发展区共建海洋生态保护带,推动深莞惠海洋经济“一盘棋”发展,全方位谋划推动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

全市统筹发展形成一片“美丽海湾”

惠州地处南海之滨、珠三角东北端,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海岛数量、海岸线长度和海域面积分别居全省第四、第五和第六位。

丰富的海洋资源支撑着城市沿江向海发展的决心,禀赋的海洋生态资源给了城市发展无限的蓝色空间。结合惠州当前积极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速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征程,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环境体系,无疑成为惠州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然生态优势切实地反映在惠州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进程里。近年来,惠州加速“融湾入圈”,形成以大亚湾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业为重点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了惠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据惠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100亿元,占全市GDP的24.7%,海洋经济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增长极”。

当前,站在“十四五”开局年的关口,惠州海洋经济如何向好、向前,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助力惠州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全方位谋划推动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国家、省相关技术团队前往深圳盐田港、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就参与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与深圳进行全面对接。以实施《深惠汕海上客运航线基地综合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惠深两地滨海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推动深圳—惠州—汕尾海上客运航线建设,促进惠深海上旅游、岛屿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惠深联动海洋旅游名片。

展望未来,惠州海洋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实现科学管控和统筹指引。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惠州未来将构建起“1+1+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海洋发展区的管控,同时科学编制好《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陆海统筹、立体开发,以世界级港口群和临港产业集群支持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区形成一片“美丽海湾”。同时,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强与深圳、汕尾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与修复,共同改善海域生态系统质量,努力推动深莞惠海洋经济“一盘棋”发展。

优化用海服务

靠前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审批提速

随着惠州“沿江向海”发展提速,城市向海图强行程密集。惠东、大亚湾滨海旅游度假产业兴起,惠州港口、埃克森美孚和中广核、中科院两大装置等项目有序落地,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惠州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施策保障。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将科学用海理念贯穿于用海审批全过程。通过参照省海洋主管部门的用海审核审批细则,开展惠州市项目用海审核审批工作;建立市级海域使用权审批的配套监督、实施机制,印发《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市级海域使用权会审会签制度》确定审查工作要点,严格执行对用海的项目实行审批前公示,审批后公告工作机制。

同时,该局加快推进“阳光用海”,以“清单+制度+科技”为支撑,全面梳理用海审核审批流程,公开用海项目审核审批办事指南,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规范办理程序等,从业务受理、初审、会审、会签及征求部门意见等环节全程网上流转实现一个“窗口进出”,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及审核审批效率。

惠州坚持以重大产业投资为抓手,专门成立重大项目用海保障工作专班小组,为国家省重大战略项目用海工作施行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点对点、全流程、精细化服务保障重大项目用海申请审批,全要素帮助项目单位解决用海报批中的困难,全力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12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填海造地工程、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分别获得国家批准。2020年10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填海造地工程竣工海域使用验收通过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2020年11月初,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填海造地工程通过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海域使用论证专家评审,通过主动靠前全方位施策服务,探索出了一套新形势下重大项目用海申报的有效路径。

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市自然资源局海域海岛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基础。他介绍,该局近年来在海域使用管理层面不断创新施策和梳理经验,不断加强科学用海、生态用海,真正做到“守海有责、守海负责、守海尽责”,拓展城市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化生态修复

实施“山水工程”保护海洋生态

“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的原则以保护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惠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海陆统筹、节约利用”原则,强化海洋管控,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完善围填海管理,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的格局。

该负责人指出,在惠州,涉海经济产业项目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生态用海,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海洋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市自然资源局整理的资料显示,2019年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后,同步投资约1.5亿元,有序开展岸线整治、滨海湿地修复、海洋资源恢复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启动时,创新运用“生态核电”设计理念;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初步设计,拟投资2.3亿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围填海施工工艺,以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发展,恢复海洋生态多样性。

除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惠州近年来面推进的“美丽海湾”行动正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的蝶变。自2014年开启考洲洋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截至当前,区域已分年度、分项目累计投入1.5亿元,在考洲洋新增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域面积4000亩。另外,在惠东县范和港、平海内港,2019年和2020年共争取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5300万元再区域开展红树林恢复种植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计划改造滩涂种植红树林1730亩,种植红树林380万株。

随着考洲洋、范和湾等海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项目完工,鱼虾嬉戏、鹭鸟归巢,夕阳下的惠州海岸带正演奏着海洋生物多样化的生态交响曲。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惠州将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当前,市自然资源系统已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积极参与构建大湾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大亚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改善作贡献。

[责任编辑:linlin]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