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董鲁皖龙)北京冬奥会临近,标志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从创意到建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12月29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张利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揭秘场馆建设故事。线上线下近354万观众跟随张利教授一起提前感受了“北京冬奥之旅”。
张利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设计灵感源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的灵感则是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
在建设上,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建设都强调最小生态足迹的绿色原则,所有的东西跟自然最好是亲护的关系,所有东西全寿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与形状都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被认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场地。
科技手段也为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保驾护航。比如,“雪如意”顶部掏空位置的选择,借助了人因技术的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环境来测试人们在不同地方的驻留时间,最终选择了驻留时间最长的方案。实际建成后,又在现场进行测试,发现实际测试结果符合对设计方案的预期。
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单板大跳台(Big 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的永久奥运场馆。同时其剖面结构不仅满足大跳台比赛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附加临时单元体结构在48小时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场地的转换,这样的变换技术同样是全球首例。
北京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间或设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拢,场馆不仅为赛时也为赛后设计。比如,“雪如意”的顶峰设计成多功能空间,赛后将可以用于举办会议、展览等。底部是一个90平方米的体育场,对常规大型活动,观众席容量可达1万人,冬奥后可以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张利表示,好的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奥运场馆所面向的群体,已经扩展到更多的喜欢体育的普通人、喜欢文化旅游的家庭、喜欢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城市社区群体,甚至通过网络和电视的传播,抵达了世界上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所依赖判断的数据,永远来自生活,依赖这些数据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反过来也是服务于生活中的人。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