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大棚外冷酷严寒,大棚内春意盎然,黄色的冬枣花绽放枝头。2021年,陕西大荔县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中国果业品牌价值48.68亿元,全县亿元村11个……一连串亮丽的数字离不开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新岗的辛苦付出。
曾经,降雨是影响冬枣产量的最大因素。丰收在即,秋季的阴雨会让成熟的冬枣裂果或腐烂,果农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如果赶在雨季之前采摘,冬枣没有完全成熟,口感不好,消费者也“不买单”,于是大荔冬枣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新岗在大荔调研时了解到这种情况,急在心里。然而,当地枣农不相信一场培训、几个大学教师就能够扭转冬枣的发展局面。他们不知道,李新岗的笃定,是在一次次实战中积淀的。2006年,李新岗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提高了冬枣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亩产值2万多元。2010年,大荔冬枣设施栽培已发展到1万多亩,这项技术也于2011年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开始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是新事物,大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老百姓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后来看到示范基地的表现,就有样学样了。”李新岗说,“现在,大荔种植冬枣的果农们,只要听到专家团去就高兴得很!”
2013年,李新岗带领团队通过研究,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温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4种棚型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天延长到5个月。
目前,大荔冬枣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面积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
“站在小坡向东望,万亩冬枣大棚铺向天际,一车车冬枣从这里发出,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谁又知,有着‘冬枣第一村’‘冬枣亿元村’之称的小坡村,20年前,却是一片贫瘠,‘近看水一片,远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回忆,“多年来,多亏了李新岗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对果农的指导,老百姓的日子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由于专家的努力,如今每个农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们对土壤肥力情况更明白了,施肥的针对性更强了,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升了冬枣品质。
在李新岗看来,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除了给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能给政府提供产业发展的建议。多年来,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参与制定了“冬枣”“冬枣设施栽培”等国家、地方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与分析,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
正是得益于这些制度和硬科技支撑,大荔的“冬枣”从此变“夏枣”,每年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货架期和错峰销售,保证了冬枣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冬枣成了大荔枣农的“幸福果”。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正月里,寒假中,大荔冬枣地里,又看见了忙碌的李新岗……
《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23日第1版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冬枣花结出乡村振兴幸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