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林焕新)“通过对国内19所涉农高校32个学院(二级教学单位)进行调研(微信、电话),发现80%以上中、重度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都在原生家庭。”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马瑞燕忧心忡忡地说。
2022年全国两会,马瑞燕向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建议,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预防。
一是加强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为所有育龄家长开设家长课堂,普及抑郁症、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相关知识;编撰出版少年儿童心理学科普类书籍,制作少年儿童典型心理问题表现及家长正确应对的科普读本和视频资料,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借助主流媒体以各种形式正向宣传普及心理、精神疾病等相关知识,设计制作播演比较典型、有影响的亲子交流互动教育节目,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二是加强学科专项研究和筛查力度。建议加强心理健康诊疗学科方向建设;加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提升筛查、识别、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心理服务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三是加大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投入。国家卫健委出台相关文件,倡导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下沉式服务,培养大量专业的家庭教育导师,促进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开通免费公益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社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方便家长便捷地获得指导;国家卫健委、中宣部加强宣传力度,扭转社会认知。
[责任编辑: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