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当好校长需要一些特殊的智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作者:洞察网2022-04-24 18:38:23

很多校长都是教师出身,当他们第一次走上管理岗位时,就会发现新岗位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工作要从头学起,尤其是校长岗位需要一些特殊的智慧。

首先,校长要拥有“不为”的智慧。今天的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怎样分出轻重缓急,有条不紊而非手忙脚乱,抓住主要问题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平衡好各种关系而非顾此失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都需要校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核心责任,要有深刻、客观的分析能力,长远的眼光。

新校长上岗的第一感受往往是没有头绪,有关学校的任何一件小事最终都会拿到校长这里做决策,好像哪件事做不好都不成,累得不行却还常常丢三落四。这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核心责任的表现,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员管理,它包括制定好严密、合理的分工体系,用制度和常识让教师和中层干部各司其职,再通过一些手段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的日常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校长的另一重核心职责就是学校发展的问题,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资源在哪里,这要有长远眼光,措施也要符合学校实际,还要了解当前的政策、形势。

校长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定要首先保证完成好这两件事,其他工作就要有一种“不为”的态度,“不为”的前提就是分工制度、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手段的科学、合理、有效,也就是校长的核心职责要完成得比较到位。

烟台一中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放大育人的格局和作为,实施了“共同治理”管理模式。学校将各项职能工作和权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界定,工作与权限又与人员进行了科学分配,尽量能做到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施展各自才华,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校长就可以放心地把权分下去,学校各部门均各自行使动态化自治管理权,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会得到有效保障,工作积极性也会非常强。同时由于职责明确,每个人都能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达到了人人肯干事、事事争优先的良好效果。

校长通过有所不为的“共同治理”,不仅卸下了不该操心的工作,也激发了中层干部和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带动教师无处不修为,无处不用心而为,人人都成了学校发展的参与者、管理者,全面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校长要有丰厚的处世智慧和情感智慧。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校长的境界决定着一所学校的高度。因此,校长既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入世”,争取为学校作出更大的贡献,又要以豁达的处世哲学“出世”,善于化解学校内外各种纷繁的矛盾。这种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和刚健豁达的人格魅力,可以在工作中影响同事和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标杆。众所周知,学校工作离不开一系列好的文化氛围,一所优质学校的文化至少要包含两个方面:和谐包容的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两种文化能让教师队伍有很强的团队意识,也能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有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校长完全可以很自然地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倡导者,校长的亲和力、处事能力在不经意间就能影响着周围的人,引领着学校的风气。

校长的人生智慧是学校运转所必需的:学校中常常会有一些突发的矛盾事件,有人生智慧的校长了解人性,有分寸感,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矛盾表象中准确地觉察到矛盾本质,明确矛盾双方的利益边界,发现双方的共识,因而能够迅速化解矛盾;校长还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思想工作者,要能让其他人不断厘清自己的愿景,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要让下属知道哪些事情重要、怎么完成、如何全面准确把握并能及时做到一一落实,要让有情绪的人找到情绪的出口,让在评比中落了下风的人心服口服,给自尊心超强的人台阶下……这都是校长处世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用武之地,校长是教师队伍心理状态健康、始终保持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丰厚的人生智慧,是靠人生的经历支撑的,但光有经历也不成,还要有深度的思考。对他人行为的持续细致观察,对自己各种观念和行为的不断内省,都是人生智慧的来源,有意识不断积累、反思和系统化提炼,最终就能成为人生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

再往深里思考,一种真实有价值的人生智慧还来自一些底层信念——要尊重他人;我与其他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大家都是同舟共济者,而不是零和游戏中的赌徒。

再次,校长要有共情的能力,要在同理心上有足够的智慧。一个有一定经验的校长,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能发现很多表象下面的问题。这类校长经验的终极来源就是——他曾经也是学生,曾经也是教师,他很可能现在就是一个学生的家长,他记得自己做学生时的感受,记得自己做教师时的不少想法和愿望,明白作为一个家长的所思所想,并愿意在这个基础上与学生、教师、家长产生共情,有同理心,这样就能经常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当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就能从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中体会到他人的内心感受,发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不少问题。

校长除了自己要有共情能力外,还要成为学校里相互理解风气的倡导者。在烟台一中,由于高中生上课教室不固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都会大大减少。对于教师而言,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就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就容易存在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频繁的流动还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心理不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师生问卷的形式共同商讨对策,最终决定通过信息技术去打造师生无障碍沟通交流的渠道。这种方式也有效避免了学生直面教师的紧张感、压迫感,让他们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和烦恼,让校园中的所有成员都有相互共情的机会。此外,学校还要求教师身体力行,无论行政班还是教学班,无论学困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必须一视同仁,用一种设身处地的姿态去换位思考,体会他们可能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找到突破口。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进而全面打通师生无障碍交流渠道。近年来,烟台一中还采用了“双导师制”,实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每名导师作为学生个体的指导者,可以从更近的距离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李金波 刘志强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校长)

《人民教育》2022年第6期,原题为《校长必备的三类智慧》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