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久雨乌鸦叫,天气要晴好”“燕子低飞,细雨微微”“斑鸠咕咕叫,准备大草帽”……小时候,我总能听到长辈们挂在嘴边与鸟类有关的顺口溜,多半还很准,心里好奇鸟类为何有如此神通。长大后慢慢知道,这些自然界的精灵的确有感知天气变化的敏感神经,那是藏在它们基因里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
鸟类,是美丽、神奇且神秘的存在,惹得无数诗人以之说事、借之抒情。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楼宇之间,对草长莺飞的原始自然亲近不多,缺乏足够的鸟类知识,对各种鸟的名字与习性更是知之甚少。从这种角度看,“我的飞鸟朋友”系列可谓写给儿童的鸟类启蒙书,让我们化身为展翅高飞的小精灵,去了解各种鸟的外貌、种类以及觅食、迁徙、飞行、繁殖等特点,与它们成为朋友,爱上大自然,并生发宝贵的环保意识。
系列中的每个故事情节都不复杂,读起来轻松而有回味,结尾处亦蕴藏着可贵的励志元素。例如,《朱鹮回故乡》中,由不会唱歌的朱鹮,引出同样不会唱歌的白鹮、黒鹮、彩鹮、翠鸟、白鹭、鸳鸯、鹈鹕、鸬鹚等同类,进而了解黄鹂、布谷鸟、画眉、百灵鸟等擅长唱歌的“异类”,两相对比让孩子懂得“不是所有的鸟都擅长唱歌,也不是所有的鸟都有美丽的羽毛,每只鸟都有自己的特点”,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风采,和富有同理心、相互尊重的同类在一起,久居在处处是乡音、乡情的热土。
因为有了励志元素的加持,整个系列读起来颇能引起孩子共鸣,于无声处对各种鸟类有情感上的联结。相信很多孩子读到《丹顶鹤的旅程》中丹顶鹤妈妈介绍鹤类中体型最小的蓑羽鹤时所说的话——“每年都有几万只蓑羽鹤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成群结队地躲避着寒风和金雕,完成一年又一年的迁徙,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和危险,它们最终都会回到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心灵一定会受到触动,感受到鸟类的伟大乃至卓绝之处,接受一次颇有价值的德育熏陶。
面向儿童的科普作品,除了传递准确、有趣、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心灵共鸣和情感联结,“我的飞鸟朋友”系列很好地做到了两者结合,且还有一层主旨,即在童心深处埋下环保意识的种子。借助不同鸟类的故事,孩子们不仅懂得爱护自然环境,也有意识地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贡献一份力。例如,《寻找绿孔雀》中的“寻找”,不只是寻找数量不多的有着亮闪闪翠绿羽毛的绿孔雀,还是寻找相对稀缺的生态保护之心,唤起更多人向善尚美的意识,避免再次发生白鲟那样的悲剧。
与简单却不失深刻的故事相匹配,整个系列的画面非常耐看、讲究、传神,不同的视角给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例如,《北京雨燕的新家》中就展现了许多北京著名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如故宫、景山、北海、颐和园,红墙、金瓦、斗拱、屋檐,远山、屋舍、农田、树林等,远景、近景、特写等不断变化,平视所带来的轻松感、仰视所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以及俯视所产生的震撼效果,让人仿佛置身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鸟类一起呼吸、生活、观察世界、体味四季、感受生命的意义。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从非虚构类到虚构类作品,从阅读优秀的鸟类科普到主动学习古诗词中的鸟类、文学名著中的鸟类,再到走进自然观鸟、做笔记,通过了解鸟类的一天、一年、一生,在脑海里留下多种鸟类的励志故事,孩子的视野不断扩展,爱美向善之心也会慢慢生长,无形之中拥有无穷的生命力量。怀揣这份无畏与坚韧,有朝一日我们的孩子终将像朱鹮或雨燕一样,自信迎风雨,振翅向未来。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与自然精灵一起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