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向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发展阶段转变,教育数字化建设迈出新步伐。随之,数字鸿沟的内涵也发生了新变化,由物理鸿沟、技能鸿沟向智能鸿沟演变。如何平衡数字赋能与智能鸿沟的关系,通过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智能鸿沟广泛存在于国家与区域之间、群体及个体层面,其内涵不仅包含智能技术方面的差异,更意味着是否具备适应智能时代的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以及能力素养。教育领域智能鸿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支持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智能基础设施、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智能化发展状况还存在较大差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已颁布,提出了教育智能化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在贯彻落实中要注意并弥合这些差异和差距。二是家庭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理念、对智能素养的重视程度,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体现出较大差异。三是受城乡差异、学校信息化环境差异、固有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智能素养在不同师生个体之间发展不平衡。
智能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教育智能鸿沟怎样弥合?
第一,构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云平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力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用户互认,同时示范带动区域教育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多级、多方协同共建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学校等主体将学校自有资源、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开放式、多场景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构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据采集系统等,从多个维度刻画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
第二,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智能化教学应用场景,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要建立数据驱动的教学和诊断平台,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知识图谱,为学情诊断、综合评价和学生学业规划提供支持。要通过智能学习环境与社会实践有效联结等教学模式的重构,使教育教学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展开。
第三,着力提高师生智能教育素养。研发智能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开展教师培训,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相关讲座、研讨、教学比赛等智能素养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化平台、工具和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利用智能技术对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和建模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智能化协同机制。技术赋能的教育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参与。政府部门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制定教育智能化发展规划、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监管方式等;学校需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教学的目标、模式和方法,积极运用智慧教育生态环境;加强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探索适宜于学校自身发展的融合模式;发挥市场在教育智能化中的作用,积极引导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参与教育智能化建设,供给相应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家庭和个人应主动应用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服务,增强智能素养,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合作共生。
(作者单位系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30日第7版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