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数字化时代悄然抵达,对阅读而言,不论是阅读意义的定位和内容的选择,还是阅读方式和介质更换等,其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关于阅读,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阅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修正。该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成长呢?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六变”——
一是变投喂式为补缺式。电子媒体的高度发达,信息渠道越来越畅快、多元。面对这种新常态,有些教师的阅读不自觉地依赖于别人的意见和认识,以他人的阅读情趣代替自己的阅读需求,轻易接受自媒体的投送。如果一味跟着推送阅读,就很难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网络上的推荐鱼龙混杂,如果辨识能力欠缺,很容易误读甚至上当。
还有一种投喂式阅读更糟糕,那就是读别人对书的摘要、片段以及解读。教师应当学会自我检测和反省,想想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哪一方面最欠缺,找出自己的短板,有的放矢地进行弥补。知识和人体所需的营养一样,需要在平衡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稳步走向新的高度,领略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像语文这样的综合性学科教师,更需要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相对完备的基础上,再考虑有所突破,有所拔尖。
二是变打卡式为沉浸式。当下书籍尤其是电子书的出版十分迅捷,有些教师喜欢买书,跟着新书热书读。可是,往往点到为止。一册在手,翻翻目录,看看梗概,查查作者,然后阅读几页或几章,便算读过了,以此为满足。这样的阅读,虽然也能增加一些知识性学习,但意义不大。读书必须沉浸,特别是对于经典,一定要深入其中。所谓沉浸,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或思想融入文字之中,或产生共鸣,或撞出疑问,或引发联想,或嚼出滋味……众所周知,获取知识只是阅读的皮毛之义,阅读的目的更在于丰富感情、锤炼思想,展开想象、增添智慧,从而独立创造。打卡式阅读往往就是对书的认识。沉浸式阅读是要求与书真切“相处”一段时日,最显性的标志便是有圈点、写评语。
三是变敲门式为入室式。当前各种组织竞赛、交流派对等活动常常涉及阅读。于是,有些教师就直奔目标,对某一本或某一类书籍进行突击性阅读,有的甘愿废寝忘食几周,有的不惜通宵达旦几月。一旦目的达到,或者事过境迁,就对此书束之高阁,再不愿过问。这种阅读,实际上是把阅读当作敲门砖。敲门时用力又用心,一旦门开了,就把砖抛到旮旯里去了。有个词叫“登堂入室”,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既然已经用力敲开门了,登上了堂,为何不深入一步两步甚至三步,踏进内室仔细看一看呢?
专家和通识者的区别,往往就相差在登堂后有没有入室。每次竞赛或评选的内容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就这里敲敲,那里拍拍,门倒是敲开了好多扇,堂也登了许多个,可最后仍然只是看了个大概,吃了个囫囵。入室,就是步步为营,不断深入,争取有所建树。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独领风骚的专家,关键就在于“登堂”之后“入室”的深度。
四是变单程式为回程式。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贪多贪快。实际上,有的书不必读,有的书读一遍足够,但有的书必须重读甚至三读五读。然而,现在对书重读的人,数量越来越少。少年时读过,到青年或中老年后再读,这种重读倒还是存在的。在同一时段内重复阅读,那就相当难得了。重读,在有些人眼里,一是感觉太浪费时间,重读一遍不如再读一本新书;二是缺乏耐心,已经知晓了书本中的基本内容,再花大量时间读一遍,需要平和的心态与顽强的毅力。重读容易产生烦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经典,重读会获得初读时所没有的妙处。
有人说,好书宜读两遍半。这可谓经验之谈。这两遍半通常应该怎么读呢?第一遍,用纯欣赏的平常视角,以自然的速度,吸收里面的营养,体验阅读的快乐;第二遍,用思考与质疑的视角,用较慢的研究性速度,检验阅读材料和文中表达的思想,并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进行对接,以引发独特的思想与联想;还有半遍呢,就是选择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咀嚼和吟咏,以便铭记于心,内化于血。初读是刨地挖坑,重读是挖深井汲甘泉。
五是变有为式为“双为式”。如果教师在阅读前总是这样自我考问:读这本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帮助吗?有利于以后评职称评优吗?时间和效益能成正比吗?阅读的功利性过强,这是十分有害的,一是会影响阅读的快感和兴趣,使得一本精彩纷呈的好书读起来味同嚼蜡。二是难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追求的目标实现,就会什么书都不想读。
正确的阅读态度应该是“双为式”:既要读有为之书,也要读无为之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其实,有为与无为是相对的。有许多书,暂时没用,可到某个特殊的阶段和场合,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读无为之书,心态轻松,容易获得阅读享受,时间一长,也容易养成阅读习惯。
六是变读急书为读慢书。读书不能追潮流,赶热闹。新书可读,但最好不要当第一拨读者。现在新书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追着时尚读,读到烂书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一个成熟的读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阅读是慢活、细活。当有一定数量的人阅读过,并交口赞誉后,再读也不迟。毕竟教师工作繁忙,读书时间需要争分夺秒,一定要选择高品质的书籍来读。
(作者朱肖夏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中,朱华贤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07日第9版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