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测天探海,矢志为打赢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洞察网2023-08-16 09:04:26

初秋时节,天气依旧炎热。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张卫民,拖着带回来的满箱资料,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始新一轮技术攻关。

一个个技术难题,犹如一声声冲锋号,激发着张卫民在大气海洋数值预报领域不断攀登。


(资料图)

30余年,张卫民所在团队测天探海,实现了数值预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力提升了大气海洋预报保障能力。如今,他已成为环境保障领域专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初心不改,钻研数值预报

大气海洋环境是战场自然环境最具可变性的要素之一。

“大气海洋环境预报得准不准,会对战争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张卫民深知责任重大。

1989年,刚刚硕士毕业的张卫民凭借优异表现加入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宋君强领衔的研究小组。从那时起,他与数值预报的缘分持续了30多年。

当时,在数值天气预报并行计算方面可以参考的资料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张卫民刻苦钻研,反复研读文献资料、虚心求教气象专家。

瞄准前沿,才能立足前沿。张卫民一直潜心钻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5年,国防科技大学开启海洋科学学科建设,已近50岁的他又一次开启了拓荒之旅。他常说:“大气、海洋都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海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要想把天气预报得更好,离不开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掌握。”

为了国家和军队的事业,张卫民初心不改,代码一行接着一行敲,系统一代接着一代做,这才有了今天数值预报的先进技术。

聚力攻坚,迈过道道难关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往往需要开拓创新。

有一件事,让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柏年记忆深刻。

在某个预报系统研发过程中,出现了预报误差增长过快的难题。当团队陷入代码和流程的正确性检查中时,张卫民建议“跳出来,从原理出发,从误差源头厘清本质”。

循着张卫民的思路,最终找到了问题症结,有效解决了预报误差增长过快的问题。

张卫民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想着从文献中寻找答案。但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参考的东西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从原理出发,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时间再紧不糊弄,事情再难不推脱,工作再多也不过夜。”张卫民给自己定下了3条规矩。

为保证某项业务系统运行稳定,张卫民带领团队进行全流程演练,反复验证可行性和适用性。最终系统顺利投入正式运行,实现了数值天气预报能力水平的新突破。

春风化雨,悉心培育人才

从教30余年,张卫民培养的优秀科研人员有60多名,都在各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自由探索。”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藤灵说,张卫民老师在科研思路上会给学生建议,但从来不会把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

有一次,张卫民对罗藤灵提出的研究方向持有不同意见。但他还是鼓励罗藤灵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实验,同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经过不断探索,该实验成果最终发表在一本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年轻人潜力无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 张卫民不怕辛苦,会抽出时间主动为年轻研究人员点拨,更会向大家分享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2020年,春节刚过,张卫民就通过线上会议系统组织技术研讨会,分析气象海洋环境保障需求的急迫性和技术上面临的难点,激发起团队成员的科研斗志。上班的第一天,张卫民就为团队带来了一场数值预报技术领域国际最新进展的报告会。“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研究思路。”刘柏年是这场报告会的参与者,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迈步强军兴军新征程,我们有责任培养更多数值预报人才,提升一体化保障水平,为胜战打赢筑牢坚实防线。”使命在肩,张卫民信心满怀。(记者 金正波)(刘少华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