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伴随着清脆的声音,化身“太空教师”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出现在画面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干货满满的授课中,3位“太空教师”相互配合,生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短短几十分钟的“天宫课堂”,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心血。中国航天人用生命追星逐月,问鼎九天,奔赴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也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很多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前,都会走进这里的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长眠于此的航天英烈。在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长眠着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奠基者聂荣臻、东风基地的开创者孙继先和许多为中国航天事业英勇捐躯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把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太空,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潘仁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毅然辞去高校的工作,一头扎进大漠戈壁,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后,她牵头负责发射场计量工作,由于长期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不幸倒在了神舟一号发射前夕。她留下的遗愿就是,活着没能看到飞船升空,死了也要埋在戈壁滩,守望祖国的航天事业。茫茫戈壁滩上青松不老,红柳嫣然,英灵永在,万古流芳。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战斗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成立于1998年1月5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就是一支最能体现和平年代军人战斗精神的队伍。58门课、300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经受“超重耐力训练”,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航天员训练的时候,手边会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坚持不住,按下按钮训练马上就会中止,但多年来,没有一位航天员主动按下过这个按钮。航天员们始终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负祖国和人民重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硬仗。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
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全国一盘棋”的事业。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任务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团结协作,为神舟飞天保驾护航。西北工业大学设计了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舱载人机设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了多模光电探测装备,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过程中承担了返回舱空中大视场观测及航天员地面搜索任务。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应用到航天领域,多项技术和成果有力支撑了飞行任务。广大科研工作者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不断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成绩。
回望航天追梦足迹,我们的步履是那么铿锵有力。中国航天人和无数航天幕后英雄用生命铸就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辉煌的业绩与崇高的精神密不可分,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孕育不平凡的英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且永无止境的。我们的航天梦未完待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航天人会持续奏响时代最强音。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31日第6版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