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正文
经管少年L的学术漂流: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如何一步步走上科研-今日热门
来源:哔哩哔哩作者:洞察网2022-11-24 06:46:32

致进入本文的你: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青年,从小镇到省会,又从省会到大城市,又误打误撞走上这条学术的道路。一路皆是迷茫,但也偶然感到惊喜若狂,这或许就是活下去的意义吧。之前写过一篇有关为何我会走上学术道路的启发性的文章,今天这篇,是从头到尾,讲讲如何走过的。


(相关资料图)

可能你只是纯粹的感兴趣发生了什么,也可能你也想要走向和我相同的道路。这些都很好,但是写下这些东西,更多的还是一份自我总结和反思。所以,本文的个人成分很浓,所以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与我私信沟通,有时间就回复。如果能够帮到你一二,那自然是我的福分。现在进入正文。

本科:广阔天地

说起做学术这个事情,还是从本科开始,因为几乎没有人在高中有这个想法的(高中我只想着活下去)。但是我可能是比较少本科就已经决定做学术的人。

上完大一之后,我开始迷茫,因为我整个大一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和一个社团,虽然我在里面表现突出,但是精疲力竭的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学生组织这个东西,根本就不适合我。我不想在这种地方过完我剩下的大学生活。所以我虽然可以进入管理层,但是退出了所有的组织。

这样子,我就干干净净的进入了大二。但是做些什么呢?每天的日子实在是太无聊了,我又很不喜欢上课、做作业、考试、刷绩点(这一点我要说到,其实我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不是一个标准学霸的模样,顶多算个学痞吧,混混能过日子,但是让我正经和他们争,我是不可以也不情愿的。

正巧,大二上学期,十一放假前,学校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始申报了,身边的学霸们都跃跃欲试。我想,这个还蛮有意思的,我好讨厌老是听着别人的安排做事情,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领导他人。如果我能够带一个团队做一次这个,万一得了奖或许不仅能够满足一下虚荣心,还可以在我无聊的大学生活里增加一点挑战性。

放假期间,我在我的圈子里挑选了一批“特种兵”,很意外的是,我找到的朋友们都非常乐意做这件事情,大家很聊得来(后来,我们几个人成为了最铁的战友,所有人都读了研究生,其中一位现在也已经是博士生了)。其中有我的一个同班同学(有非常强的理论构建能力),我在音乐社团认识的朋友(金工专业),还有学校编辑部的部长(写作没得说)。

我们5个新兵蛋子都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学术项目,而且都是大二。而其他的几乎所有队伍,都是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带着,甚至有一些就是全部都是高年级的学长组队,就是奔着拿到项目去的。4年后的我就会知道,这就叫做“写本子”,是在国内做学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当时就是一股脑冲就是了。

你会发现,虽然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在选择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非常看重ta们的长处。我经常会和朋友们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来就做得好的,但是我们只要一起拼,就一定可以拿下来;我不相信我们做不了。我自己想,加上找到我们学院的教授(后来上研究生才知道他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专家,只是当时懵懵懂懂,完全没想到要去social),拿下了这个申报书的题目(这一点也决定了我后来学术的走向)。每一个星期,我都会组织进行节奏很正常的例会,然后把任务发下去。我的目标是,每一个人只要一星期做两三个小时,我们就能把握效率,把事情做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过去几届学长学姐的计划书,这个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其实学术的开头,就是要多学别人的,多看别人的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写。

比如,一些人觉得申报书需要很多页,需要做很多事情,他们要写100多页的申报书,好像一本小说似的。我说,“如果你能用10个字讲清楚一件事情,就不要用15个字。”我们花了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修改,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申报书缩减到最薄,让评审能够最快的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当我拿着自己队伍的打印精美的申报书到学院办公室的时候,我感到很开心。我好像真的做到了什么,我们的团队战胜了一个月前的自己。

后来我才知道,从那一年开始,我们学校的校级项目申报,新增了一个重点项目,整个学校只有10个。当年提交了300个项目,我们是10个里面的一个,而且只有我们队伍是全部由大二学生组成的。当我晚上十一点半收到恭喜的短信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做到任何我想做到的事情。我可以不用过平淡无奇的生活,我可以过一种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知识的生活。我开始在想象这种可能性。

我给自己买了一只非常心爱的中性笔,我在想,以后要一直拿它读文献的时候用。过去的我经常会丢笔,而那支笔,我一直用了很久。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故事讲的这么长?它其实是一个创业故事,是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故事。发现自己很重要。其实后来很多人会问我,“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做学术的呀”?我回答本科的时候,他们都会怀疑。但是这就是我的答案。今天我还是会想起,那天收到短信的时候,我有多么的兴奋。这样的惊喜支撑着我走到今天。

后来会有一些人来找我说,“我也想要做学术,你觉得如何?”我说,你为什么想做学术?ta们说,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想要优越的工资,想要轻松,想要让人高看一等,很多理由。但是我都没听到我想要的那个理由。因为,做学术不能给你稳定的工作(非升即走),不能给你好工资(青椒一开始很穷),不可能轻松,也不会让你成为人上人。有些时候我都在想,自己为啥要走到今天呢?恐怕你要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再踏入学术的道路。千万不要仅仅因为一个功利的理由,或者单纯因为“自己聪明”(除非你被客观证实很聪明),踏入这个领域。很多人都是这样后悔的。

本科:野蛮生长

为什么本节突出“野蛮”二字,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也只能凭感觉做。但是我发现,我似乎确实是“这块料”,就想证明这一点。

一开始的时候,每次我去找教授的时候,他们都天天在看文献,桌子上满满当当的全部是稿子。我想,这肯定是学术的基本功。如果我能稳稳当当坐下来看文献,就证明我能够安下心来搞学术,或许我就有希望。其实这个是正确的,如果坐不住就别搞学术了。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和自己约定,一个学期看100篇文献,如果能够做到,我就继续做学术。

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是看一些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去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是去知网上看那些高引用率、大牛学者的文献综述,可以让自己很快的知道这个领域自己喜欢不喜欢。后来身边的学长也鼓动我看了一些很有趣的实证经济学的文献,我身边的老师也都是做这个的,我慢慢就上道了,开始着重的看一些比较前沿的,但还是有趣的文献。

我一有时间就跑到图书馆,把背包里的文献掏出来看。最后,我居然真的提前做到了这个事情。我的家里现在满满当当的都到处是打出来的文献。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惯了,已经无纸化办公了。

除此之外,我开始每一周盯着学校官网的讲座信息看,每一周去一到两个我觉得有趣的讲座,听一下大佬都在做什么,还可以和他们互动一下。我曾经在大二听完了一整个学期的专题讲座,讲金融科技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太酷了。虽然自己最后没做这块,但还是觉得很酷。全国的业界和学界的老师,都会来讲讲自己看到的事情,应该怎么做。记了很多笔记。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好的机会,为啥硕士生和博士生都不来呢?后来才知道……太忙了,谁没事去啊。但是我那个时候上本科闲的要命,我就到处逛。加上后来成功带团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慢慢的,我真的觉得,我想要做一个学术人。我就开始准备各种标化考试,开始申请硕士。这一块的故事我想有比我更专业的人,我就不多说了。

我觉得在这一块上,我走的路线属于是比较非主流的,但是兴趣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我用了很长的时间,确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直接说:这个事情不一定影响你申请硕士,但一定会直接的影响到你是否能够申请到博士!因为你的申请委员会和你的未来导师一定会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来,要做这个方向?如果你没有拿着一篇顶刊来,或者你没有说清楚自己为啥要来,一个有正常想法的导师是不会收你的!这个东西可能和理工科不太一样,经管学科一般你得自己想题目的,如果你最后想不出自己喜欢的题目,你很难毕业。

这里有一点是我的教训,就是成绩!成绩一定要好。干了这么多事情,我其实没上心在成绩上,所以绩点拖了我巨大的后腿。我相信我是申请硕士和博士的人里绩点几乎最低的人,因为我真的很容易走神,而且我的作业总是答不到点子,考试也总是粗心。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机会读书了。这是我本文唯一的要求:如果你要读研究生,绩点不能丢,用任何方式都要保住。不然你会失去许多机会。血的教训。

我另一个比较小的教训是,其实我有机会出去交换,但是我当时想着说,以后反正也想出国嘛,我就不交换了。。。真的很蠢的一个想法。第一,这种交换机会一般都是国家给掏钱的,你出一个生活费就行,不会特别贵。第二,如果你想出国读书,或者在国内读好的硕士,交换经历是一个挺大的加分项。如果你有机会去比较好的区域(并且给分高的)交换,请一定要试试。而且这个东西还有个好处是,你可以试一下在当地学校social,看看教授有没有啥说法,或许有意外收获。

硕士:蜗居一方

其实这个故事讲到现在,已经可以停下来了,因为好像高歌猛进,一路鸟语花香,听起来很象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故事。但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一个从小镇走过来的青年,他能有什么样的经验呢?他居然还想着全凭一份兴趣和小小的聪明就想把这条路很轻松的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最后没有选择考研,因为对我来说,我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点考试焦虑了,再让我考下去我想我就崩溃了(后来读硕士我选择了所有不需要考试的课程,即使需要多花一倍的力气)。这里有一些东西我想省略掉,一方面是因为这块内容有很多人比我写的要好;另一方面,这算是我内心里的一个坎,我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消化完……所以我跳过了,你们直接认为我读上了硕士就行了。

刚刚上硕士,其实还是很纠结要就业还是读博的,因为现在的博士申请越来越艰难。很多人等两三年,都没法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所以我依然需要确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挺下去,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地方去继续做学术。

在逛朋友圈的时候,非常偶然了解到一个老师在找RA,而且看起来挺有趣的,就去报名了;没想到很快就加入了团队。说是RA团队,其实这个和高校里不太一样,我是在一个高校外的研究院里做RA,所以没有啥教学任务,而且这个老师基本上是放很大心的,会给很多的空间,我们基本上是一起商量做什么,然后他会给出一些方向,我继续跟进,直到有啥问题就回去找他;而且这里更有意义的地方是,他真正让我参与到了论文写作中,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清洗。这一点很关键,我后来才直到,其实RA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干简单的活的。我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虽然一分钱没拿)。在这里我也认识了我师兄,真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每周都要开个会(其实说是开会不如说是聊聊天),从他那里知道了很多想要读博需要的信息,也会互相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我们直到现在偶尔还会联系。

就是这样,我慢慢的攒起了我的简历,我的简历越来越长,后来甚至需要去掉一些项目。也是在这个确确实实做了研究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我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我不想工作,一点都不想,我不想周而复始的做一个事情(除非让我做咨询啥的,但是我的学历又不够去那么好的地方,比如MBB)。而且我知道,每当我的一篇工作论文或者本子写完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我很重要。

我看身边的朋友去券商或者投行,光感觉就觉得很辛苦了。但是呢,他们问我为什么想读书的时候,他们又觉得我很累。这就是很好玩的地方了,大家都觉得对方累。其实这就说明我们的选择还算是正确的。

就这样,我的硕士旅程就在这种自我疗愈和进一步的自我寻找中忙碌的,慢慢过去了……

其实这一节我想讲的是,如果想要做一个事情,你真的需要自己做一下。如果你想要做研究,那么首先,你得试着做一个研究。这个时候,你需要向你的导师证明的是,你有研究的能力,产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摄入)的能力。去认真的准备一个题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完全全的走一遍,写出一个自己的写作范例(writing sample)或者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如果你认真写,写的还不错,这会让你在申请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加分。

博士申请:临门一脚

很快,到了要毕业的时候,也到了真正的抉择的时候:当初我们班上兴致勃勃的有快20个人想要读博,到最后我知道还有读博意愿的加我只有五个人;而这些人里同一年申请成功的只有我一个人。

其实我一开始也在动摇,我担心自己这个没有准备好,那个没有别人强。特别是,我的绩点可以说是申请博士的candidates中的底线了,我每天都在煎熬自己能不能读上书,虽然我已经坚持了很久了。快到年末,很多学校的申请快要结束了,我一直纠结于此。

我和老板谈这个事情,他说:“当初我申请博士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那个时候觉得,你的明年不一定比今年更成功。明年还会有比今年的竞争者更强的人。那你为什么不现在立马就试试呢?就算是你失败了,你还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那你才更有可能成功。”

那一刻就好像回到原点。是的,大二的时候的那种懵懵懂懂却误打误撞的经历,那份心情又回来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古拙智慧原来我早就忘记了。

但是没关系,捡回来就好了。我暗自想,无论如何,明年之前,我要把我想投的简历投完。我立马找我身边的朋友帮我一起写文书(我英语有点烂,他是英语专业的,可以帮我改改),我自己去考英语,打印各种资料,邮寄。

很快的时间,我赶着各种Due,把我所有想去的学校全部投完了。(一个小小的冷知识:就在投完简历之后,我闲着无聊,在焦急的等待着我的面试的时候,我往B站专栏投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我们如何与女性共度一生》,开始了我在B站的写作之旅。)

然后,就是无尽的等待。在这期间,除了和自己隔壁的兄弟每个星期末出去胡吃海吃(他就是帮了我改文书的哥们)虚度时光,我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还需要一年。我甚至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学术。

很幸运的是,面试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导师。我们在一起聊的很开心,后来也保持了很密切的沟通。我意识到,似乎这就是我应该去的地方了。

今年5月份,正式收到了通知,我可以当一个博士生了。

其实我并不想讲什么具体的申请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我还强的人比我说的好得多,这些你到了某些时候都会明白的。我到了今天,有些时候还是会觉得自己能录取,是因为运气。但是我最想做的是给你打打气。就是无论如何,要有走出这一步的勇气,大概就是想说这个。我和那位老板现在已经没有工作关系(纯粹因为我自己太忙,他是个很不错的人),但是无论如何,要非常感谢他当初告诉我的这件事情。这可能就是我从本科走到现在,唯一的一点点倔强,也是唯一的一点点秘诀了。

博士生:回到原点

到了今天,我已经成为三个月的博士生了。有些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动态里发的日常,会觉得我的生活还比较有趣。其实我真的很幸运,我现在和两位“青椒”(青年教师)一起做研究,他们的学术水平都非常好,对学生非常负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很善良的本质,就是那种你只要和他们聊上十分钟,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教授,都会立马喜欢上他们的品质。我想就这短短的三个月,已经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是我之前的阶段里都没有学到过的。

但我也不得不说,读博士之后,我不能说我完全进入了状态。我会陷入这样那样的迷茫里。犯很多错误,一些是我可能必须要犯的,有一些却又是很低级的。很容易被别人说的一句话戳到。前两天的时候,开会的时候还被导师说很不细心。我确实是一个很不细心的人,但是我也不想这样,被说的时候,想起Chilichill那句歌词,“被尊敬的前辈说没有天分”。

甚至来说,有那么一两个星期我在emo,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我不小心把当时大二的那只中性笔搞丢了。那支笔陪伴了我4年多,每当我拿起它的时候,我都重新知道自己是谁。但是,我现在失去了它。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也不是过去的自己了呢?

身边的同学和学弟学妹一个比一个优秀,又想起Chilichill的歌词,“那些学弟学妹后畜可畏”。虽然我慢慢从那个阶段走出来了,现在的我,还是想着在每周6、7门课下,如何活下去。现在的我,明天还要继续跑回归,就算是它早就是一片狼藉。

似乎,读博士首先是要教你,把什么都忘掉。你已经不是一个idea tank了,不是一个coding machine了,老师不需要你两个月出一篇论文。但是她的要求,你现在一个都做不到。总之,现在是这样活着的。

但是,活着始终是一个主题,我还是活得挺好的。每天上课,做研究,锻炼,写作,然后和有趣的人一起生活。博士生首先是一个职业,然后是一种生活,最后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就算是从离山顶只剩下5厘米的地方掉下去,还是想要继续爬上去的勇气。可能这就是这一路走来,就算是如同回到原点,还是感到自己没有白走的原因吧。

讲着讲着,少年L的学术漂流的故事暂时就先在这里;当然,远远没有到完结的程度。至于后面的剧情,就让后面的导演好好安排吧。

最后的最后,请大家听一首歌:爱谬的《愛を知るまでは》(直到知晓爱)。

愛を知るまでは死ねない私なのだ!

懂爱之前 此身不死

導かれる運命頼って

依着命运的指引

今日も明日も生きて行こう

不论今天或明天 继续生活吧!

(完)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学生组织 SOCIAL 重点项目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
Baidu
map